“人工智能助力數字金融發展”為主題,邀請院士、行業專家、國內知名金融科技企業高管共同探討和展望人工智能與數字金融的深度融合與發展。同時,2024中關村“番鈦客”金融科技國際創新大賽在論壇上啟動,多項金融科技項目在論壇上簽約。
人工智能產業作為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核心驅動力,對于國家的經濟發展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政策研究司司長李明肖強調,要高度重視人工智能技術應用過程中,數據安全和消費者的隱私保護問題。
“當前,人工智能在智能客服、工程評估、信貸審批等數字金融領域,已經有了一些應用,提高了金融服務的智能化、個性化和智能化水平。數字金融的發展也為人工智能技術的創新和應用,提供了豐富的產品和技術資源。同時監管部門利用人工智能技術,能夠更好的識別風險,股東股權關聯關系和資金往來,有效提供、提高監管效率。”李明肖指出。
同時,李明肖也表示,金融管理部門將鼓勵金融機構利用人工智能,加快數字轉型;引導銀行業保險業強化數字治理;加強人工智能技術全流程安全管理;強化人工智能在社會監管領域的應用等方面發力推動工作。
北京市人民政府副秘書長許心超指出,北京依托其豐富的金融資源與強大的科技創新能力,金融科技領域進展顯著。據介紹,目前金融科技在京企業有1800余家,其中上市企業69家,專精特新小巨人52家,國家級的高新技術企業564家。同時,北京推進國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創新發展試驗區和國家人工智能創新應用先導區建設,打造具有全球影響力的人工智能創新策源地。
論壇上,中國科學院院士、清華大學教授張鈸發表了題為《人工智能與金融科技》的主題演講。張鈸指出,人工智能對金融行業影響巨大,將帶來服務質量和效率的提高,但同時也帶來了安全的挑戰。
近年來,市場普遍認為金融業是受人工智能影響最大的領域之一。張鈸分析道,人工智能主要作用在于助力金融業發展,“真正代替金融業的很少”。此外張鈸談到,大模型的引入,雖能生成文本、數據等,增強金融服務,但也存在輸出不可控、不可信和不魯棒的問題,增加了金融安全風險。
張鈸展望,我國對于大模型技術的解決之道在于發展第三代人工智能,要重視基礎理論建設,結合知識、數據、算法、算力四個要素,尤其是在算法和知識上中國有潛力趕超。未來,人工智能在金融領域的應用將以輔助為主,應著力解決安全問題,發揮中國在知識和算法上的優勢,構建安全可靠的金融科技體系。
“既然在數據上有差距,那么我們把知識和數據結合,中國完全可以發揮優勢。如果我們在算法上能有更大改進,還是有機會的。”張鈸說道。張鈸以清華大學的聲紋識別技術為例進行說明,他表示,在聲紋識別領域僅僅利用大數據是不可靠的,清華大學在聲紋識別的幾個環節都將知識與數據結合起來,大幅提升了可靠性。
中國人民大學原副校長、一級教授吳曉求發表題為《科技改變金融》的主旨演講。吳曉求指出科技嵌入金融提升金融效率,擴大金融功能。一是科技提升跨期資源配置金融功能,增加信用風險甄別能力,促進普惠金融發展。二是科技重構財富管理金融功能,改變投資組合的機制和理念。三是科技加強支付和清算功能,推動金融第二次脫媒(金融第一次脫媒是市場化導致傳統金融中介減少),提升支付和清算效率。同時,科技進步與金融發展緊密相連,建設金融強國,必須堅持市場化道路,積極擁抱科技,并加強法治建設。
此外,2024中關村“番鈦客”金融科技國際創新大賽在論壇上啟動,由中關村金融科技產業發展聯盟秘書長、中關村互聯網金融研究院院長劉勇發布賽事,北京市科委、中關村管委會副主任朱建紅,北京市地方金融管理局副局長張穎等嘉賓共同為大賽啟動。
劉勇表示,今年大賽將在總結往屆成功經驗的基礎上,積極創新賽制,持續提升賽事品質。此外,在10月28日至29日,將在香港金融科技周期間舉辦香港專場,將大賽從中關村推向全球,推動技術與場景的鏈接、企業品牌和產業品牌的疊加效應,促成更多國際合作項目落地,著力打造成具有全球影響力的金融科技合作、交流“大舞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