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車出口泰國,裝不了中國開發的地圖,只能用谷歌地圖,智能座艙其實早就有壁壘了,我們根本出不去,只能用當地資源。接下來我們自動駕駛技術成熟之后,大家覺得不會形成新的壁壘嗎?難道我們開展的技術只能在中國用?”6月13日,廣汽埃安新能源汽車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古惠南在一場內部交流會上對包括《中國經營報》在內的多家媒體表示。
廣汽埃安總經理古惠南
12日,歐盟剛剛宣布對華電動汽車加征關稅,實際上,今年以來,歐美連續出臺針對光伏、汽車等中國新能源產業的貿易政策,增加新能源產品貿易壁壘,這令很多中國汽車企業感受到巨大阻力。
對此,古惠南判斷,如果電動化要全球化,壁壘難以避免。EV已經構建了壁壘,下一輪對智能網聯和自動駕駛等領域可能會出現新的壁壘。然而,這是所有企業都面臨的同樣困境,如何讓中國的產品和技術走向全球?正如其所言,只有全球化才能使中國品牌持續向上,除了在中國競爭外,企業必須面向全球競爭。
為了應對貿易壁壘,很多企業都紛紛拓展海外步伐,海外建廠成為了突圍的關鍵一步。據了解,東南亞是廣汽埃安海外發展的重要布局區域,目前已經實現“泰國+印尼”雙工廠布局。據古惠南透露,埃安泰國工廠將在7月投產,印尼工廠將于年底投產。未來兩年,廣汽埃安將在歐洲、南美、非洲、中東、東亞等地域構建生產基地。
中國汽車出海有兩種模式,一個是海外建廠,另一個是整車出口。目前,絕大部分自主品牌汽車出海是以整車出口的模式,但當下的環境正在倒逼中國企業另辟蹊徑。
古惠南坦言:“中國勞動生產效率比國外好,直接出口最好,為什么要去建廠呢?因為有關稅壁壘,你不去建廠,關稅很高,讓你進不去。如果你不去建,它可能就不給你許可證,就不讓你賣。像有些國家會有進口許可證,每個月搞一個批文,能進多少輛,這會限制規模。”
廣汽埃安海外布局
古惠南指出,如果當地的產業鏈基礎太差,零部件100%要從中國運過去,會加大成本。企業應該從關稅、建設規模、產業鏈這三個維度來考慮海外布局。
盡管如此,被“倒逼”出海的企業抓住了發展新機遇,主動布局東南亞,積極參與全球新一輪產業鏈分工。在這個過程中,中國企業幾乎已達成共識,出海不僅是產品出海、技術出海,還有技術文化的同步出海。
“中國接下來也要做技術文化的出海。舉個例子,我用現在的ICV很多語音系統,就要符合我們中國的習慣、操作的習慣,慢慢地,這些生態的習慣隨著技術帶過去。”古惠南表示。
古惠南認為:“一方面,要重視打造產業鏈,增加當地就業。另一方面,將技術帶到海外,在當地培訓高技能人才。”在用人方面,《中國經營報》記者了解到,廣汽埃安在海外初期采用國內支援的形式,以國內人才外派為主,當地人才為輔。大概用兩年的時間,逐步過渡為以當地人才為主,派駐的支援為輔。
記者在交流中發現,廣汽集團出海十分講求投入產出比。按照古惠南所說:“埃安一直堅持的邏輯是小投入、快產出、滾動發展,所以我們在海外建廠的規模都是小規模,比如兩萬、三萬,不會一建就搞一個10萬、20萬的廠,這也是廣汽集團、廣汽埃安的一個基本指導方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