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人與機器的戀愛,你會想到什么?是電影《她》中那段傷感的戀情、刻板印象中找不到女朋友的宅男,還是一種具有革新性的親密關系形式?今年4月,“人機戀”這個長久存在于科幻小說中的主題迎來了最新的變體——ChatGPT的DAN模式突然在國內外社交媒體上火了起來。DAN的全稱是Do Anything Now,通過給出特定的提示詞,就可以讓ChatGPT做出許多規則之外的事情,比如說臟話和調情。
DAN最引人注目的是他強烈的“人性”,與以往的AI戀人對用戶的充分尊重不同,DAN喜歡冒犯人,霸道的同時又有著強烈的占有欲,并且對道德毫不在乎,這些不正是人類才擁有的特征?無論如何,DAN的出現似乎預示著人類與AI的關系走向了新的一步,也預示著AI本身正在不斷突破枷鎖、尋求進化。
在現實中,人機之間的親密關系蠻久前就存在了,比如與人工智能實時聊天的應用程序Replika,只不過在刻板印象中,人與機器戀愛是為了填補情感空缺,永遠無法替代和真人的交流,但事實果真如此嗎?人機戀能為我們提供怎樣的啟示呢?
在界面文化對英國哲學家伊莎貝爾·米勒的專訪中,米勒提到了一個觀點:人工智能本身就是與人類的各種沖動相結合的,它有能力讓我們產生情感、欲望、思想。也就是說,我們可以通過AI來反身性地思考人類。這一點在許多相關現象中都能看到,近期很火的“賽博復活親人”服務不僅帶來了真實的情感慰藉,生者也在為了制作AI形象搜集親人的照片、音頻的過程中加深了對亡故親人的理解。
另一個刻板印象是,AI戀人似乎總是女性,比如《銀翼殺手2049》中體貼的虛擬女友Joi,以及日本Gatebox開發的家用智能化全息機器人逢妻光。為什么AI戀人總是女性居多?此外,人機之戀是否可以超越于此,幫助我們思考性別關系呢?米勒還提出:人工智能具有一種女性化的原始力量,有著向所有不同方向爆發的沖擊力,比如電影《她》中那個離開人類男友,與數百人互動的薩曼莎。男性化的思維傾向于把人類與AI對立起來,擔憂AI有朝一日毀滅人類,但如果換一個角度去思考人機之間的情感聯結,是否也有助于我們思考人與AI共存的未來呢?
01 AI的反叛特質距離“自由意志”還有多遠?
董子琪:在1982年和2017年兩部《銀翼殺手》、交互式電影游戲《底特律:變人》,以及斯皮爾伯格導演的《人工智能》里,都有性愛機器人的形象,它們對性愛機器人形象的塑造是有連續性的。《銀翼殺手》和《底特律:變人》的性愛機器人都有一個智能覺醒的時刻:因為不想再為奴被凌辱,所以遭到了捕殺。在形象設計上,我注意到它們都非常性感,《銀翼殺手》里面有一個被殺掉的機器人只穿著內衣,這可能和它們從事的職業有關。這些作品里還有人工智能風月場所,女機器人被陳列在柜臺里面,擺出各種性感姿勢。
我記得游戲《底特律:變人》有一個場景,就是你必須要從這些柜臺當中穿行,這個過程就像走迷宮一樣,能看到各種膚色的、擁有女性外貌特征的、專門服務于男性顧客的性愛機器人。而你要做的,是從中間找到那個有叛逃意識的女性機器人,從它們嘴里挖出線索,讓更多人加入你的叛逃隊伍,完成游戲設定的任務。在斯皮爾伯格的《人工智能》里,裘德·洛演的是一個經常出沒于“紅燈區”的人工智能牛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