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代陶片放置在展區內供觀眾觸摸,比蔡倫造紙術更早的西漢紙張亮相,乾隆皇帝的龍袍自故宮而來……6月18日上午,“巧同造化——中國古代科技文物精華展”在上海市奉賢博物館正式開幕,展期將持續至10月18日。
展覽除了陳列文物外,還在墻上說明有關科技知識。本文圖片 上海奉賢區 供圖
據悉,本次“巧同造化——中國古代科技文物精華展”共展出來自全國30余家文博單位的124件/組展品。展覽分為“天地造物”、“溯古擷珍”和“燦若星河”三個單元,呈現紙張、絲綢、青銅器、瓷器、建筑等多種形式的國寶級文物。借助這些文物,展覽再現了中國古代科學技術的原理,展現出中國古代科技文明的深邃。
奉賢博物館館長張雪松認為,古代的科技也有很多故事可講,應該通過文物來把故事講清楚。陶是如何成為瓷的?窯爐經歷了怎樣的發展演變?澆紙法和抄紙法有何區別?如何分辨青銅器是澆鑄法制作的還是失蠟法制作的?這些問題在這個展覽中都能找到答案。
張雪松告訴記者,人們對于古代科技的了解往往停留在四大發明,但其實中國古代科技在整個歷史當中燦若繁星、浩如煙海。展覽的初衷,就是盡量把古代科技發展的脈絡給觀眾理清楚,讓大家真正認識到中國古代科技的高度,以及在世界上的地位。
展廳中央有五件商代陶片,可供觀眾觸摸。
為了讓觀眾離文物更近,展區內陳列了5塊來自盤龍城遺址博物院的陶片,均是3000多年前的商代文物。觀眾可以將手伸進玻璃罩內親手觸摸,感受文物的紋理和歷史印記,也能在比較中感受到隨著時間推移,陶片所呈現出的不同質感。
展覽期間,展廳還將持續更新展品,數件“國寶級”珍貴文物會先后亮相。其中最值得關注的,莫過于被稱為“中華第一燈”的西漢長信宮燈,記者了解到,它預計將在8月份進入展廳,與觀眾見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