園林是寫在大地上的詩。
它是漢武帝“離宮別館,彌山跨谷”的上林苑、宋徽宗“峰巒崛起,千疊萬復,不知其幾千里”的艮岳,也是貝聿銘兒時捉迷藏的獅子林、陳從周植于紐約大都會博物館的殿春簃。
明清時,園林在江南一代達到高峰,計成作中國第一本園林藝術理論專著《園冶》,張岱著《陶庵夢憶》,文徽明繪《拙政園三十一景圖》。在那個屬于園林的“黃金時代”,以天地為畫布,以疊山理水為筆墨, 南京勾勒瞻園、蘇州擘畫留園、無錫著墨寄暢園,而當時已是“東南名邑”的上海,則筑就了“三大名園”——豫園、露香園、日涉園。
數百年光陰流轉、朝代更迭,除豫園較為完整地保存,日涉園和露香園則幾乎湮沒于跌宕的歷史紛紜中。自上世紀90年代,中國第一家城投公司——上海城投介入露香園區域,推進老城廂更新、復興上海榮耀之地的同時,在昔日上海人居高地復刻東方棲居的最高形態,守護城市根脈、賡續場所精神,以歷歷二十載光陰“重塑”消失在歷史塵煙中的露香園,重現海派風貌的詩意盛境。
故園錦時
“上海的清雅就是雜在這俗世里面,沸反盈天的。老莊也好,魏晉也罷,到此全作了話本傳奇。”——王安憶《天香》
園林是中國文化的圖騰。
十六世紀,拙政園在蘇州營建、寄暢園于無錫落成,上海則筑起第一道城墻,周長9華里城墻圈起的老城廂,是上海故事的原點。
根據明代文學家朱察卿所著《露香園記》,還原的露香園園景風貌
幾乎與城墻筑起同時,上海人頻頻出現在國史中,被寫入《明史》的刑部尚書潘恩,其子潘允端在落榜失意后于1559年興建私園以奉父親,1577年,潘允端從四川右布政使任上解職回鄉,聘請園藝名家張南陽全力造園,取名豫園。在潘允端全力經修豫園的同一年,豫園以北,進士出身的顧名世辭官后購得其兄長——卸任道州太守顧名儒“萬竹山居”的東面空地,在建園挖池時發掘一石碑,碑上“露香池”三字由趙孟頫手寫,這一歷時十年耗資白銀數萬營造的由此得名“露香園”。
“園盤紆園澶漫,而亭館嵱嵷,勝擅一邑。”據明代文人朱察卿《露香園記》所載,入院約五十步深巷,兩旁夾種榆、柳、苜蓿,向東為“皋春山館“,四周圍以粉墻,自成院落,有石累累,高爽敞潔之主建筑”碧漪堂”即在其中。堂后假山隆崇,松、檜、杉、柏蓊薆,因名“積翠岡”;堂前“露香池”約十畝,池西疊湖石假山,山南筑“露香閣”,八窗洞開,下瞰流水,憑檻見人影隔山,若翠微杳冥間有武陵漁人隔溪而語。
顧繡作品 韓希孟繡宋元名跡冊·葡萄松鼠圖(北京故宮博物院收藏)
獨莞軒、潮音庵、分鷗亭、獨管軒、大士庵、青蓮池,而今,我們仍可通過這些充滿詩情的名字中想象當年繡檻雕甍的畫境。和當時的許多江南名園一樣,露香園是歷史的鏡子,也是文化的載體,這座被明代文學家王世貞盛贊為“仙山樓閣,錯落有致,非人力所能及”的私園,誕生了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露香園顧繡”。顧繡創始人是顧名世長子顧箕英之妾繆氏所創,傳至顧名世之孫顧壽潛妻韓希孟時,顧繡技藝登峰造極。有別于蘇、粵、湘、蜀四大名繡,顧繡又稱畫繡,將宋繡中傳統的針法與國畫筆法相結合,以針代筆、以線代墨,得到董其昌等藝術大家的贊賞,為世所珍。
王安憶小說《天香》以露香園為藍本,還原了上海在成為摩登都會前的繁花似錦。這部被盛贊有“紅樓筆法”的小說,細述了“嘉桃、糟疏、刺繡”“一夜蓮開”等故園傳奇,有形的空間與無形的文化彼此映照,流傳為城市最瑰麗的底蘊。
廿年堅守
“遙見濃煙如墨,高接云間,而其地房舍盡為灰燼矣。”——《墨余錄》
園林是一面興衰的鏡子。
清代,露香園“園垣具廢”,民國文人在雜詠中描繪了1910年代露香園幾無跡可尋的場景——“莫問名儒跡,難尋松雪碑”“園廢池并塞,閭閻蜃市疑”。正是從那時起,與露香園一道風華不再的,還有曾經市列珠璣、閭閻撲地的老城廂。
上海開埠后,租界的發展使老城廂地位受到極大沖擊,逐漸失去行政、經濟與商業中心的地位,人口密度在上世紀中葉達到全上海最高。超負荷的居民數量和落后的城市基礎設施成為老城廂之痛,1998年,中國第一家城投公司——上海城投介入露香園區域,這個昔日上海三大名園之一的所在,幾經戰亂浮沉,彼時建筑密度達80%以上、綠化率為0%,舊改迫在眉睫。
露香園一期、二期效果合成圖
2002年,上海市政府正式將改造老城廂西北塊(露香園區域)的任務交給黃浦區政府和上海城投,一年后,上海市人民政府批準《上海市中心城歷史文化風貌區范圍》,留存有上海城市發展歷史痕跡的老城廂,成為中心城12個歷史文化風貌區之一。在中國城市大規模開發建設的粗放型發展階段、在房地產高歌猛進的快周轉時代,露香園項目的出發點已經從簡單的“拆舊建新”轉變成“延續城市歷史文脈,塑造城市文化人居”,勇擔改善民生與守護歷史文化的雙重重任。
這場跨越20載的漫漫更新中,露香園幾乎與上海對歷史風貌保護與城市更新的認知、探索同步,作為開路先鋒,創造了上海城市更新模式、手法等方面的若干個第一次,就上?,F存最大最完整的整體石庫門里弄開明里,展開上海第一次針對成片街坊實施整體平移保護。
歷經廿年堅守,這個“大城工匠”完成舊改戶數逾4000戶,總建面64萬方,共計保護修繕11棟歷史建筑、1個歷史街區,其中保護建筑2處,文物保護點5處。在守護城市根脈、復興城市榮耀的同時,賡續露香園區域作為人居高地的地脈基因,將“園居”這一東方棲居的最高形態融入現代生活,再造以園入畫、詩禮傳家的人文之宅。
上下求索
“信有山林在市城。”——文徵明《拙政園圖詠·若墅堂》
園林是自然與人文之美的結合。
在基址附近的城市公共空間中,“大城工匠”以一座“露香新園”再現露香園盛況。居于露香園片區的幾何中心、文化中心,露香新園東過大境路直通開明里,南連慈修庵,西與大境閣、白云觀對望,北有古城墻為鄰,是濃縮露香園文脈蘊含現代元素四通八達的園池。
露香池 效果圖
作為露香園片區全方位開放的宜居、宜游、宜樂的開放空間公共節點。參考同濟大學周向頻教授復原手繪圖晚明“上海三園”造園特征探析圖,設計者將復原的露香園的翠、堂、水、山格局,通過拓撲方式落位于新園,并以《露香園記》為文字依據命名古建,設計出阜春山館、碧漪堂、露香閣、分鷗亭、獨菀軒、露香池等主要景觀節點。
布置上,從《露香園記》中總結歷史園林格局的拓撲關系,形成當下符合城市公共空間的新露香園園林格局:依然以阜春山館別院為入園口,此空間也同時扮演著當下城市口袋廣場的角色;碧漪堂背靠商業高樓于中軸坐落,“背山”而面水,望向以三層云墻為依托的理壁掇山之云山畫卷,同時也承載著城市公共空間的主要活動場所;其他三處城市休憩點功能分別嫁接在獨浣軒、露香閣以及分鷗亭上,環繞著云山煙水而設。圍繞著露香池,形成“石境、觀堂、池境、山勢、映月、歸宇”露香六境。
露香池 效果圖
據了解,項目整體規劃設計提出了大露香園城市設計概念,既充分考慮露香園自身一二期的空間關系,同時從城市維度,考慮與規劃空間的串聯。城市層面,更新后,整個露香園片區與“藍綠絲帶”、人民路公園走廊相接,整體打造慢行悠活的生態空間系統,成為如倫敦梅菲爾、東京代官山般在全球范圍內具有影響力、吸引力的片區。人居層面,露香園二期規劃有高層公寓、天際線大平層、風貌別墅等豐富多元的產品,其中露璟庭(B地塊)所有建筑均沿基地建筑控制線的四周邊界布置,內部形成約3000㎡的中央圍合景觀空間,這方典藏級的私家園林,其景觀設計以“露滴生香”為主題,提取中式傳統園林中經典的元素:曲徑通幽、起承轉合、小飛虹等,打造步移景異、優雅閑適的人居空間。風貌別墅共計12套現已上市,面積406-538㎡,立面保留了海派建筑的風貌底蘊,內核按照現代居住理念打造;計劃年底上市的天際線大平層共計150套,面積264-901㎡,主力4房-5房。
D1地塊別墅 效果圖
D1地塊別墅入口 效果圖
高低錯落,不拘一格,正是露香園地塊的底色。根據《露香園記》記載,在積翠岡上,可見遠近紺殿黔突俱出、一帆隱隱移雉堞上的城景。而今,在陸家嘴高樓大廈的對岸,在新天地時尚圈與外灘金融帶的中央,在豫園、文廟、古城公園等城市文化遺產之上,露香園“飽攬”的,是全球卓越城市的封面之境。
詩文里、圖畫中的名園盛景重現于現代都市的肌理中,于文化濫觴之地重拾文化營宅的傳統,在對自然的渴求益發強烈的工業時代,探索與現代生活方式相結合的園居形態與園居生活。喚醒深藏在血脈中的文化自覺,追尋千百年來代代精英們描摹的理想境界,讓“雖由人作,宛如天開”的盛境重新幻化為人居空間,讓文化的瑰寶、城市的圖騰,同時綻放為我們理想的家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