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承東稱主動安全是華為率先提出”,淘寶和小米合作虛擬試車
華為的"自我標榜"與業界的"真相"
近日,華為汽車BU董事長余承東在直播中聲稱,"主動安全是華為率先提出的",并稱"我們用高階智能駕駛系統,讓前向AEB能力提升到很高的水準。"這一論調引發了業內人士的廣泛質疑與爭議。一位汽車博主直接表示"呃,還是要尊重事實",另一位則語帶嘲諷地說"主動安全是HW先提出來的?你這都不如說從《永樂大典》里找出來的。"由此可見,華為對自身在智能駕駛領域的貢獻進行了一定程度的"自我標榜",與業界普遍認知存在較大出入。
這種自我標榜的背后,或許反映了華為在智能駕駛領域正經歷著一個轉型期。作為一家以通信業務起家的科技公司,華為近年來通過收購、投資等方式切入汽車領域,試圖復制在消費電子市場上的成功。但在復雜的汽車產業生態中,華為并非一家"首創者",而是一個"后來者"。主動安全技術的發展歷程可以追溯到上世紀90年代,并非華為首創,反而是奔馳、寶馬等傳統車企早在數十年前就開始研究和應用。華為在這一領域的貢獻,更多是通過與整車廠的合作,將自身在芯片、操作系統等方面的優勢,融入到整車的智能駕駛系統中。
但即使如此,華為在智能駕駛領域的確也取得了一些可喜的成果。今年年初,其首款量產車型"享界S9"就以45萬-55萬元的價格區間,在上市即上量的情況下引發了業界廣泛關注。這表明華為憑借自身在芯片、軟件等關鍵技術領域的優勢,正在不斷提升整車產品的性價比,這對于整個智能汽車行業的發展無疑是一種積極推動。
同時,華為也在加快與外部生態伙伴的深度合作。近日,華為與小米、淘寶等公司達成了"虛擬試車"等深度合作,為消費者帶來了全新的購車體驗。相信隨著這些合作的不斷深化,華為將能夠進一步融入智能汽車產業鏈,發揮自身在科技領域的優勢,推動整個行業的創新發展。
不過,華為在智能駕駛技術上的"自我標榜",仍應該引起業界的警惕。畢竟,在這個高度復雜的領域,任何一家企業都難以獨立掌握全部核心技術,更多需要通過跨界融合、協同創新才能取得突破。華為若想在智能汽車領域持續強勢,還需要進一步尊重事實,謙遜地學習業內先驅者的經驗,與產業鏈各方保持良性互動,共同推動技術迭代與創新。
除了智能駕駛領域,華為在其他汽車相關業務上也漸露鋒芒。比如宣布將在8月上旬推出首款量產車型"享界S9",并表示將實現"上市即上量"。這一目標無疑會給整個行業帶來一定沖擊,但同時也意味著華為必須在供應鏈、生產制造等關鍵環節實現強大的協調能力。另外,華為還與一汽紅旗達成了充電基礎設施互聯互通的戰略合作,這也顯示了其正在積極布局新能源汽車領域的生態圈。
與此同時,在國內主流造車新勢力中,也有一些同樣值得關注的動態。比如零跑汽車提出了"汽車界小米"的造車理念,即以更好的產品配置去挑戰行業價格體系;而小鵬汽車的CEO何小鵬則即將發布特斯拉和Waymo自動駕駛系統的體驗報告,這或許也將推動整個行業在自動駕駛技術上的發展與競爭。
當前中國智能汽車行業正處于一個關鍵的轉折期。一方面,傳統車企正在加快向智能化轉型,另一方面,新興造車勢力正在不斷沖擊行業格局。在這個過程中,華為等科技公司的加入,無疑為整個產業注入了新的活力與動力。但同時,他們也需要更加謙遜地學習業內前輩的經驗,與產業鏈各方進行良性互動,共同推動技術創新,讓智能汽車的發展紅利惠及廣大消費者。只有這樣,智能汽車產業的未來才能更加光明。
好的,我會在前文的基礎上,繼續為您補充內容。
在科技公司逐步進軍智能汽車領域的同時,傳統車企也正在加快自身向智能化轉型的步伐。比如豐田汽車近期就宣布了一起大規模的召回行動,涉及2022年11月至2023年9月期間生產的5.4萬余輛進口雷克薩斯和豐田皇冠Sport Cross,以及1317輛廣汽豐田bZ4X。出現問題的是這些車型的全景監控系統和倒車影像系統攝像頭存在焊接不良,導致防水性能不足,存在一定安全隱患。
對此,豐田將為受影響車型免費更換攝像頭,以確保用戶行車安全。這不僅體現了豐田對產品質量的高度重視,也表明傳統車企正在加大對智能技術應用的重視程度。畢竟,隨著消費者對智能駕駛功能需求的不斷提升,以及政府在車載安全技術方面的日益嚴格要求,只有不斷提升車載智能系統的性能與可靠性,傳統車企才能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保持優勢地位。
同時,一些老牌車企也開始嘗試與新興科技公司進行深度合作。前文提到,華為與小米、淘寶等企業達成了"虛擬試車"等合作,為消費者帶來了新穎的購車體驗。而就在最近,一汽紅旗也宣布與蔚來達成了充電基礎設施互聯互通的戰略合作。這種跨界融合無疑為智能汽車產業的發展注入了新鮮血液。
當然,對于這些傳統車企而言,技術升級和生態布局并非一蹴而就。比如豐田此次召回事件,就暴露出了其在智能化轉型過程中仍存在一些技術短板。而紅旗與蔚來的充電合作,能否真正為消費者帶來更加便捷的服務,也還有待觀察。
但毫無疑問,傳統車企正在加快自身智能化改造的步伐,這對于整個汽車產業的未來發展至關重要。一方面,他們擁有成熟的整車制造能力和豐富的用戶積累,在產品品質和服務體驗上具有明顯優勢;另一方面,通過與科技公司的合作,又能夠快速補足智能化建設方面的短板,實現雙方優勢的有機結合。
可以預見的是,在未來的智能汽車市場競爭中,傳統車企與新興造車勢力將會呈現一種相互促進、共同發展的格局。前者憑借自身的制造優勢和品牌影響力,持續優化智能化水平,后者則依托技術創新不斷刷新行業格局。只有兩者相互融合、共同進步,智能汽車產業的發展才能真正惠及廣大消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