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年前,上汽大眾成立初期,德國《明鏡》周刊的一位記者在實地考察了中國汽車廠房后,寫到“大眾汽車將在一個孤島上生產,并且這里幾乎沒有任何配件供應商。中國車間里的葫蘆吊、長板凳、橡皮榔頭,都是我爺爺輩的生產方式。”
40年過去,上汽大眾已經在這片“孤島”上建立起了屬于自己的“技術森林”。從產品引進到自主研發,上汽大眾蹚出了一條本土化創新發展之路,為40載光陰常青于中國市場打下了堅實基礎。
為自主研發夯實“硬件”實力
“大項目暫時搞不了,重點應放在桑塔納改型。自己一定要參與開發。沒有自己的開發能力和技術中心,上海就沒有真正的轎車工業。”1990年9月,時任上海市長的朱镕基在一份報告中做出這樣的批示。同年12月,上汽大眾技術中心大樓破土動工,標志著上汽大眾的自主開發進入一個新的階段。自技術中心項目啟動,上汽大眾便開始了培育自主研發能力的“長征之路”。1992年7月,隨著技術中心大樓的落成,上汽大眾研究開發中心正式成立。
1999年11月,上汽大眾技術中心擴建項目——試制實驗基地落成啟用。時任德國總理施羅德一行在蔣以任副市長的陪同下,為上汽大眾技術中心的落成啟用揭幕,施羅德在現場的講話中表示“上汽大眾是中德合作的最好證明。”
2003年8月,歷時5年建設的上汽大眾安亭試車場全面竣工并投入使用,這是國內首個基于國際標準建設的乘用車專用綜合試車場,在“家門口”就能模擬中國大江南北的各種路況進行車輛測試,極大地加快了上汽大眾新車開發和產品認證效率。
進入新能源汽車時代,上汽大眾也緊跟時代步伐,調整策略積極應變,不斷構筑起更加完善先進的研發體系。2018年,上汽大眾新能源汽車工廠在上海安亭開工,由此吹響上汽大眾電動化轉型號角;2022年,全新的技術研發中心二期落成,成為涵蓋新能源、智能駕駛和網聯、電子電器等功能的綜合研發試驗基地,可見上汽大眾全面發力新能源和智能化領域的決心和魄力。
幾十載持續投入與建設,讓上汽大眾的自主研發能力大幅提升,不僅為此后的本土化之路奠定了基石,也成為上汽大眾不斷推出深受中國消費者喜愛的產品的“秘訣”。
本土化開發,造“國民神車”
40年來,上汽大眾始終遵循“In China for China”的理念,以技術創新為驅動力,致力于本土化開發,洞察中國消費者的行為習慣和偏好,將技術勢能轉化為產品勢能,為中國市場打造出不少經典的“國民神車”。
說到這里,就不得不提及桑塔納。在桑塔納成功實現國產化后,上汽大眾開始嘗試中德聯合開發。1992年,上汽大眾和德國大眾宣布正式啟動開發桑塔納2000。結合中國市場的需求,桑塔納2000在巴西版的“寬騰”原型車上,重新設計了底盤軸距,比普通桑塔納增長了軸距、加大了車身離地間隙和后座的空間。1995年,桑塔納2000成功下線,憑借飽滿的外形、寬敞的空間和出色的動力性能,一經投入市場就火遍全國,迅速占領國內中級公務及商務車市場。
如果說桑塔納2000是“初試牛刀”,那么上汽大眾本土化創新的第一個里程碑應該是帕薩特領馭。以德國大眾設計的中型轎車帕薩特B5為原型,基于對中國消費者需求的精準洞察,帕薩特領馭不僅車身尺寸增加,還創新性地采用了U型前臉造型、內飾桃木裝飾件、獨立三屏娛樂系統、定速巡航、PDC倒車雷達等設計與配置,一經推出便風靡全國,在“拿來主義”盛行的汽車市場中闖出了一條創新的差異化道路。至今,帕薩特依然是B級車市場的標桿產品。
從桑塔納、帕薩特、朗逸、途觀,再到新能源時代的ID.家族,如果說一次押中靠運氣,那么次次領先印證的就是實力。近期勢頭正盛的途觀L Pro,同樣是上汽大眾充分利用本土優勢資源創新打造的一款具有顛覆意義的產品。它搭載了上汽大眾與大疆車載聯合開發的IQ. Pilot智能輔助駕駛系統,帶給用戶更適合中國路況的高階智駕輔助,擁有同級獨有的IQ. Light高分辨率智慧投影大燈,以6屏交互體驗為用戶打造科技感十足的數字化座艙,真正滿足當下油車用戶對高性能和高智能的多重需求。
智能化、網聯化時代的到來,讓用戶需求變得日新月異,“一招鮮”的時代早已過去。作為中國首批合資車企,今年迎來40周年的上汽大眾始終保持清醒,只有通過創新研發和本土化開發,持續In China for China,才能長期立足于中國市場。四十年如一日的創新敢為和腳踏實地,這就是上汽大眾的“不惑”要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