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概提前測算了下一汽奧迪的8月銷量,挺慘的。
按照周銷量來推算,一汽奧迪4周半的銷量大約在3.6萬臺左右,其中,銷量最大的依然是奧迪A6L,其次是A4L和A5L,這三款車型的銷量占比較大。
A3、Q3、Q4 e-tron等車型的銷量占比并不大,被邊緣化明顯。
單獨拎出來一周數據來看,能看到銷量上的明顯疲軟,比如說8.11-8.17這一周的數據,奧迪A6L銷量2300臺左右、Q5L銷量1800臺、A4L銷量1100臺左右,A3、Q3的累計銷量1600臺左右。

剩下的都是月銷量不過百的Q4 e-tron、Q2L等車型。
一汽奧迪的銷量下滑已經有一段時間了,2023年一汽奧迪的銷量接近70萬,2024年迅速下滑到61萬左右。
今年上半年的銷量只有28萬余,今年的銷量大概率會跌破60萬。
7月份,一汽奧迪的銷量也只有3.7萬臺,不出所料創了一個新低,原因其實非常復雜,有客觀、也有主觀因素。
一方面,7月份放了高溫假,的確影響所有企業的銷量。
另一方面,高端新勢力的進攻非常明顯,對傳統豪華品牌的擠壓相當猛烈,選擇老牌豪華品牌、傳統油車的用戶群體還在繼續減少。

最為關鍵的是,一汽奧迪的老對手,華晨寶馬、北京奔馳以及凱迪拉克、沃爾沃的價格調整提速,比如說凱迪拉克XT5,終端價格25萬提車。
這樣的價格尤其沖擊奧迪Q5L的銷量,這對于電車市場失策、只有油車路線的一汽奧迪來說非常受傷。
這個時代,對一汽奧迪并不友好。
還保留對奧迪品牌執念的消費者,顯然沒有之前多了,呈現在銷量數據上非常明顯,每個月還有3萬多人買奧迪,但和頂峰時期月均5萬多、6萬的銷量相比,下滑的非常明顯。
而且,為了守住這每個月3萬多的銷量,一汽奧迪付出了巨大的代價。
終端市場中,的價格在一些地區跌破了20萬,沒錯,一汽奧迪把A4L賣出了A3的價格,A3呢?賣出了速騰的價格。
奧迪A6L作為中堅力量,定價也讓老車主頭皮發麻,入門版新車價格降至29萬左右,可以說刷新了BBA購買價格的下限。

豪華品牌已經失去了引以為傲的價格優勢,本質上來說是產品無法吸引更多的用戶群體,為了不讓產能進一步空轉,用降價的方式來吸引用戶群體,這是一種行之有效的策略。
這里值得注意的是,根據經銷商的數據反饋,一汽奧迪新增的用戶群體,30歲以上的中年人居多,年輕用戶群體的增長比例不大。
一個非常危險的信號是,降價吸引的是之前早就駐足觀望的消費者,或者說是已經肯定一汽奧迪的用戶群體,并沒有吸引到年輕消費者。
這對品牌的發展并不友好,這意味著如果沒有新的產品推出,沒有新的爆款誕生,一旦當年的用戶群體消化完畢,企業和產品將會失去很大的活力和發展空間。
當然,一汽奧迪也在做巨大的努力。
比如說,推出了新的A5L,又是激光雷達,又是智能座艙,還上了華為ADS,但終端反饋沒有想象中的熱烈。

問題又來了:上海的上汽奧迪進攻速度同樣很猛。
一樣的定價區間,上汽奧迪A5L的用料、設計更好,比如說一汽奧迪A5L是鐵質車門,但上汽奧迪A5L是鋁制。再比如說四驅系統,上汽奧迪是CDC,但一汽奧迪是普通懸架。
主打的華為ADS,上汽奧迪上市就交付,一汽奧迪是期貨。
好不容易上了一臺有新機會的油車,上海的上汽奧迪用力更猛,無疑是一汽奧迪A5L最大的對手,這還不是最慘的,最慘的是一汽奧迪在智能化、電動化路線中,依然是傳統豪華品牌的“油車思維”。

Q6L e-tron定價36.98萬起,高配車型39.98萬。
定價接近40萬的車,全系兩驅,加速6秒多,從硬件來說,Q6L e-tron的確不能算差。
800V平臺、107kWh寧德時代電池包、PPE平臺,硬件上算是拉滿了。
但問題的關鍵是,華為ADS版定價40萬左右,而且這40萬買的是兩驅車型,在整個新能源市場中缺乏核心競爭力。
經銷商的反饋并不好,至少下定的Q6L e-tron訂單并不多,如果銷量不及預期,Q6L e-tron要不調整售價、要不強化配置,后期的問題就是“打折去庫存”。
“庫存車”這個詞匯對電車尤其不友好,兩個月以上的車齡就可以被一部分用戶標定為“庫存車”,因為電車不能長時間靜放,銷量長期漲不上去,必然就會打折賣。

Q5 e-tron、Q4 e-tron和Q2L e-tron以及進口e-tron都是有過經典的打折案例的。
現在這個市場,對一汽奧迪極其不友好,這也是一汽奧迪銷量持續下行、守不住單價底線的重要原因,新勢力品牌突飛猛進。
客觀事實是,蔚來、理想、AITO甚至小米,單月銷量表現出色,這些20萬以上的產品搶奪的就是原本屬于一汽奧迪的市場。
所以,一汽奧迪需要思考的問題,就是如何止跌,如何進行高效、有效的電動化、智能化轉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