終于,谷歌也要“兼容”蘋果了。
如果你是雷科技的忠實讀者,那么估計已經看到過好幾篇類似的文章了,畢竟在谷歌之前OPPO、小米、vivo等品牌都已經做過類似的宣傳,甚至還作為一度作為主要賣點來宣傳。
不過,若是你以為這又是一次類似的三方兼容,那就錯了,因為谷歌這次在安卓系統里實現的是真正的“兼容”,而非利用三方軟件的“強制兼容”。估計有人要嘀咕了:“有區別嗎?不都是兼容?”答案是有且很大。
蘋果這次要被谷歌親自“強兼”了?
老實說,雖然此前就有消息稱谷歌正在安卓系統上嘗試攻破蘋果的隔空傳送等功能,但是一直也只是傳聞而已。更何況作為手機操作系統的“另一極”,而且谷歌出手撮合安卓和蘋果,總有一種谷歌把自己給“綠”了的感覺。

圖源:推特
不過,當谷歌在昨天發布的系統更新公告里,明確寫著“Pixel 10、Pixel 10 Pro、Pixel 10 Pro XL及Pixel 10 Fold新增‘快速分享’功能”時,小雷就知道該來的總會來的。這個功能的描述并不復雜,就是以上機型可以直接發現附近開啟了airdrop的蘋果設備,不管是iPhone、iPad還是MacBook。
在發現airdrop設備后,只需要簡單的藍牙配對后就可以像蘋果設備一樣,借助Wi-Fi網絡快速傳輸照片、視頻以及文檔等內容,據稱傳輸速度與蘋果設備之間互傳時幾乎一樣。
而且,這個互聯并不需要下載第三方應用,使用起來的體驗也更接近原生airdrop,這可比國內廠商折騰的那套互聯方案方便多了。因為不管是小米、OPPO還是vivo,實質上都是用一套“自研跨端互傳軟件”實現的跨生態互傳,而非真正的“兼容”airdrop。
喜歡折騰手機的朋友,估計都用過Local Transmission,或者茄子快傳一類的互傳軟件,米OV的“airdrop”其實與這類軟件沒有區別,只不過是做了系統級的適配,將其與系統自帶的互傳功能融合,這時候只要在蘋果端下載支持私有協議的軟件,那么就可以借助軟件的中轉進行文件傳輸。
這也是為什么在其中一家提出互傳兼容的概念后,其余廠商可以在短時間內跟上,因為軟件級兼容并不需要對蘋果端的算法、軟件進行破解,只需要讓自己的互傳軟件上架app store就行了。

圖源:app store
當然,后續的更多適配,比如AirPods、Live Photo等還是下了不少功夫的,不過這些適配更多是對文件格式的兼容,也沒有過度涉及算法層面的破解。如果要說與谷歌破解airdrop最接近的功能,其實是適配AirPods,解決了AAC解碼器和藍牙穩定性等問題,在很大程度上保證了AirPods連接安卓手機的體驗。
作為對比,谷歌的“兼容”一直難產,就是因為他們選擇了最難的方式:破解airdrop并反向兼容,實質上就是讓蘋果設備誤以為對面是“自己人”,進而開放了airdrop的互傳權限。
因為無法解決Apple ID的認證問題,所以只有在“對所有人開放10分鐘”的模式下,谷歌的破解版airdrop才能發現蘋果設備并建立連接,不過也比其他的第三方軟件適配要來得方便。
可以說是安卓生態距離蘋果生態最近的一次。
蘋果的封閉生態一夜被攻破了?
不過該功能目前僅適配谷歌Pixel系列的最新型號,其余型號的適配還要等待后續的更新,只是從谷歌的描述來看,可以知道這個功能的破解并不依賴于新一代芯片或是特殊硬件,只需要破解算法并匹配硬件的握手協議即可。
如果說蘋果對此前米OV的“軟件級兼容”還能接受的話,谷歌的“系統級兼容”還能否讓蘋果睜一只眼閉一只眼就不好說了。因為谷歌是有能力在整個安卓生態中推動功能普及的,一旦谷歌將破解airdrop的能力嵌入安卓系統,那么也意味著其他所有安卓手機都將具備相同的能力,這可就不是小小的Pixel用戶量可以相比的。

圖源:雷科技
谷歌此舉可以說是真正在挑戰蘋果的生態優勢,對于用戶來說,這是第一次能在不借助第三方App、不登錄云服務的情況下,從安卓直接把照片、視頻等內容發到隔壁的iPhone里,而傳輸速度、延遲、穩定性也明顯優于過去那些“能用但不穩”的方式。
更重要的是,這是安卓官方第一次站在生態層級與蘋果正面對齊,讓安卓廠商無需再自建各家的互傳聯盟,這也意味著小米、OPPO、vivo等國產品牌的互聯生態有了統一的基礎(不過考慮到生態維護等問題,真正的互聯互通阻力其實并不在算法和系統上)。
你可以認為,谷歌真正在打算用一個統一的底層標準,將安卓與其他的生態鏈接在一起,這套標準并不只適用于蘋果端,同樣會可以被用在其他操作系統上,比如Windows,比如鴻蒙OS。
不過,看到這里估計就有不少人要好奇了,蘋果會反制嗎?畢竟蘋果在生態策略上最核心的一條原則,就是盡可能把最佳體驗鎖在自己的設備內部,讓用戶因“生態協同體驗”而持續留在iPhone體系里。

圖源:蘋果
AirDrop、Handoff、iMessage 這種能力,本質上都是蘋果封閉策略的支點,谷歌的做法如果被蘋果視為“破壞封閉生態”,蘋果未來極有可能通過協議層限制、設備驗證機制、傳輸權限校驗等方式進行反向封堵,從而保證iOS與Mac體系依然是體驗最佳的“閉環”。
類似的情況在過去并非沒有發生過,蘋果其實曾多次對第三方互聯方案進行限制,因此谷歌能推動這套功能走多遠,現在還很難下結論,或許蘋果如今又有了不一樣的想法也說不定呢?
互融才是未來,米OV之間也要打通?
但無論蘋果是否會限制,雷科技認為生態互通注定會成為智能設備發展的趨勢,因為在過去十年里行業已經證明,大部分用戶并沒有興趣研究各種協議和格式。他們更希望手機、平板、電腦、耳機之間可以互通有無,自己不需要為了更好地體驗而被綁死在某個品牌上。
而且,類似的需求在AI時代其實更加突顯,因為在許多AI生態的宣傳里,跨端協同將成為體驗升級的重要一環,如果谷歌能夠以此為契機串聯起不同的生態,那么無疑將讓用戶的AI體驗得到顯著提升。
比如將安卓旗艦派上的照片從安卓傳到iPhone后,可以用iPhone自動生成回憶影片,或者直接遠程投送到Windows、MacBook上進行剪輯和編輯,再或者把錄音在安卓上打開但在Mac上自動轉文字、AI總結,以此來充分利用各個AI生態的各自強勢能力。

圖源:蘋果
如果這個想法實現,那么移動端的用戶就能享受到真正無感的設備互聯,將極大地提升用戶體驗,也將讓安卓成為整個移動生態的新核心。因此,有網友認為谷歌此次的跨平臺突破,某種意義上是在推動整個行業朝“設備平權”的方向演進,這比簡單實現一個傳輸功能要更有價值。
而在安卓這邊也是如此,如果能夠讓米OV的互聯生態“被動”打通,那么是否會倒逼品牌推出更具有競爭力的周邊設備呢?畢竟在基礎體驗都能得到保障的情況下,更具性價比的配置、更流暢的UI就成為在市場中勝出的關鍵。
不管怎么說,當安卓系統第一次以“原生形態”觸及蘋果生態的核心能力,兩大系統之間的隔閡終于真正開始出現松動跡象,對于消費者,這意味著未來不再需要為一個封閉生態付出額外成本,而且可以得到很多額外的支持和體驗。
但是對于蘋果而言,這也意味著生態隔離墻第一次在系統級出現裂隙,甚至這道裂隙還有進一步擴大的跡象,蘋果是否會將其重新封上,就看谷歌與蘋果的博弈了。不過,至少從目前來看,蘋果似乎還沒有什么動作,也許一個移動生態融合的時代真的要到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