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出差的時候,我會專門去探店。這周是選擇在寶馬4S店坐了一天,說點觀察得來的感受。
聲明:以下只針對我在這家店所了解到的情況,應該每家店都會有偏差,但有些問題,我覺得不僅是具備共性的,更是每個傳統豪華品牌都值得去思考的。
01
關于銷量
毫無疑問,不管從什么層面來看,寶馬全新一代5系的銷量都算是“崩”了。正式交付以來,2月零售量4019臺、3月3874臺,
而在最新一周的榜單上,5系的周銷量為658臺,不及新E的零頭。
在店內和銷售的攀談中,他們認為其銷量乏力的原因之一是到店的潛在用戶量不足,“很少有人是來專門看5系的”,這對于一款全新換代的車型而言,顯然并不正常。
到店用戶不足的情況并不是當下5月份才發生的。這家店的銷售人員說,在老5系還沒清完貨、新5系還沒正式上市的時候,新5系就到店了。那時候看新5系的人還是比較多。
問題在于:正式上市之后,來看新5系的人一下子就少了。
02
節奏問題
我所能了解到的情況是,經銷商對于新5系上市、新老5系切換的節奏表示迷惑。
一、老5系退市前有壓庫行為,導致終端價格崩塌,看起來5系銷量在2024年1月份還有10197臺,但實際上那時候的優惠力度是很大的。
二、清庫時優惠幅度大,本來無可厚非。但老5還沒清完,新5其實就已經來了,整個5系的潛在用戶免不了拿新老價格作為對比。新5系以43.99-52.59萬元的價格上市,相比老款清貨價貴了不止一個檔次。直接勸退了在新老重疊期看5系的用戶。
三、在營銷節奏上,經銷商覺得去年更早的時候,預熱新車還有聲有色,來看老5系的客戶也會時不時問起新5系的情況。但仿佛一夜之間,“宣傳就都停了”,斷檔了一小段時間。這個很有可能是在清貨期降低新款聲量,避免影響老5系走量——但也正是因為這一段關鍵時間,新車沒有做好價值定調,自然也沒能在受眾心里形成較好的價格預期。
可以看出,也許是舍不得老款的銷量,造成新老切換倉促,也許是其他原因。導致了在沒有形成較高的價格預期之下,新5系以非常明確的“全新價值取向”,希望看齊已經發布、明確高舉高打的奔馳E級。
想法很好,方向也很對。
但是前期節奏的倉促和對市場預期的鋪墊、準備不足,導致了骨感的現實。
03
價格問題
看了上面一段,那是不是寶馬對新5系的定價過高了呢?
我認為并不是。
新5系43.99-52.59萬元,新E級44.9-55.98萬元。
新E更早上市,其實在新E掀開底牌的那一刻,我認為新5的價格就已經確定了——對于頭部豪華品牌而言,定價不止代表一個產品價簽,也是品牌認知的重要部分。尤其是對于5系、E級這樣最能代表江湖地位的中流砥柱車型。
寶馬新5系的價格沒問題,問題就出在上述所說的切換節奏:市場在價格預期上準備不足。
但在上市后再進行價值宣導、產品優勢定調,按理說也不晚。
是什么讓事情走向了另一面?
04
外觀問題
綜上所述,新5系上市后,熱度是明顯不足的。或者嚴謹點來說,是正面熱度不足,負面熱度過量——很多網絡上的探討,都集中在外觀這樣膚淺的層面。
讓我想起當年全新一代S級上市時,對于外觀的口誅筆伐火力同樣猛烈。作為親歷者,當時我寫了一篇叫做《全新一代奔馳S級,跪舔的和抨擊的都買不起》的文章,引起了很多經銷商以及奔馳粉的共鳴。而除了我們之外,還有很多熟知奔馳這套設計語言為何而來、在親身體驗和與設計師充分溝通之后,做了很多專業解讀內容的媒體。
你永遠要相信,寶馬奔馳這樣的百年大廠,擁有世界上最頂尖的設計團隊。他們能夠拿出的每一代量產作品都不是無源之水,正如當年我采訪瓦格納時他所說:
設計師活在未來。因為一代車型的外觀壽命至少5-7年,設計師要確保這一套外觀具備前瞻性,并能夠引領這個行業的時尚風向。
遺憾的是,我并沒有看到很多關于新5系這套外觀真正打動人心的故事。
當網上鋪天蓋地對于外觀表示“不能接受”時,我以一個旁觀者的角度來看,我沒能看到這套設計背后的思考,也沒有看到具備真知灼見的專業解讀。
我相信——當然存在這樣的內容,問題在于這些正向的內容,并沒能在品牌的主導之下,在正確的時間形成合力,進而扭轉受眾的疑惑、引起受眾的興趣。
事實上,當我這樣一個沒有經過寶馬任何品牌洗禮的普通消費者,第三次(前兩次都是在車展上)站在它面前的時候,它好像變得更順眼了。
尤其是正側面的溜背線條,厚重的車身對視覺的沖擊感尤為強烈。我能想象當它行駛在路上時,一定會比老款5系更讓人側目、對周遭的眼光更具震懾力。
這種力量感和震懾力,和奔馳所傳達出的獨具優雅靈感的力量,是完全不同的——我想這就是這一代寶馬設計語言的用意。作為冤家對頭,寶馬總是選擇奔馳的另外一面,或者說是:
選擇奔馳所不具備的一面。
很可惜,這些故事,沒人來說。
所以與其說新5系在外觀上有問題,不如說是寶馬在內容營銷上有問題。我不是很清楚寶馬的營銷團隊把錢花在了什么地方,但我能確信的是:
他們沒能找到足夠多和足夠正確的人,講好這個本應該動人且獨具一格的故事。
05
體系問題
這個問題說起來很大,而且也輪不到我來指指點點。但我思考良久還是決定把它寫出來,因為這只是一個見微知著的觀點。
回到新5系的節奏上。我在網絡上現在去搜索新5系,關于產品力價值的內容是缺乏的。一小半在說外觀,一大半在說價格。
假如你長期關注網絡上關于新5系的價格,你會覺得上市也就3個月,但它“價格已經崩塌了”。崩到什么地步?
“30多萬入手全新一代寶馬5系!”
30多萬,是31萬還是39萬?結合當下的金融和優惠政策,起步價43.99萬元的裸車賣39.99萬元也不算離譜吧。但你一旦“30多萬”聽多了,你再來店里一問,很容易就會有“太貴了”的感覺。
▲在微信隨手搜索“寶馬5系”第一屏就是這些內容。真假不明的價格指引全在主圖封面和標題中。
更夸張的還有所謂的“前寶馬十幾年資深銷售”轉行做車評人,深夜直播里各種亂報價格,收割流量售賣線索。他們不會管你終端成交價格究竟是多少,只要留下的電話號碼被賣到4S店,他們就已經變現了。
這樣的流量流向4S店,用戶聽到真實價格時只會轉身就走。而這樣只看低價、完全不是被產品價值吸引而來的“線索”,和我之前視頻號里所說的“下水道流量”又有什么區別?
任何既不能帶來銷量實際轉化、又不能對品牌形成口碑擴散的流量,都可以歸結于下水道流量。這樣的流量看起來有效,但實則無益。其結果要么是割肉轉化,要么是罵罵咧咧一走了之。
但從我的觀察來看,對新5系銷量承壓很大的寶馬,應該花了不少的營銷費用在類似流量線索的購買上。
短期來看立竿見影,長期來看后患無窮。
因為它使得在欠缺價值宣導的前提下,讓新5系過早地走入了價格糾纏的漩渦。
06
關于產品力
新5系到底好不好?我想這個問題,第一批提車的用戶遠比我有發言權。銷售告訴我,首批提車的用戶,對產品好評的排序依次是:
操控、內飾、舒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