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歡上一座城市的理由很多,最核心的還是文化。
·城市一定是要走出去的,“酒香不怕巷子深”的時代已經過去了。
·在大同,“人人都是文旅人”的觀念已深入人心。大同是一座有溫度的城市。
·每個城市都有它獨有的特點和歷史延續,學習經驗也要結合自身的實際,否則的話就是東施效顰。
·大同有2300年的歷史,如果只“火”3個月就太短暫了。我不反對大同成為“網紅”城市,但更愿意它成為有內涵的“長紅”城市。
最近,“當代年輕人打卡石窟新方式”的話題在社交媒體上火速傳播,熱度居高不下。
在山西大同市云岡石窟景區,游客齊刷刷地對佛像舉起手拍照,這并不是什么奇怪的儀式,而是一種全新的景點打卡照。
云岡石窟出圈了,大同也被越來越多的人所熟知,去過的人表示后勁很大,沒去過的則心向往之。
大同位于山西北部,地處晉冀蒙三省交匯處,是蒙晉冀長城金三角中心城市和對接京津冀橋頭堡、融入環渤海門戶城市,素有北方鎖鑰之稱。而“大同”之名最早則出自《禮記》之《禮運·大同篇》,取“天下大同”之意。
作為全國歷史文化名城、中國第九大古都, 大同手握豐厚的“文化家底”。鋪開大同文保地圖,30 處國保單位、63處省保單位、62處市保單位,每一處都有精彩之處。其中,世界文化遺產云岡石窟,世界十大奇險建筑懸空寺,梁思成、林徽因先生首次發現的遼金代表性古建筑華嚴寺、善化寺等是大同文旅的“絕對王牌”。
世界文化遺產、國家5A級旅游景區——云岡石窟第20窟大佛。受訪者供圖
近兩年來,潑天的流量在各大網紅城市之間不停轉換。相比之下,大同似乎顯得冷靜而低調,不過,去年這座“寶藏城市”的文旅成績迎來了爆發。公開數據顯示,2023年大同6家重點監測景區累計接待游客827.16萬人次,同比增長333.25%;實現門票收入47530.72萬元,同比增長324.47%。
除了文化古都,大同還擁有“清涼夏都”和“美食之都”的城市名片,這些都是吸引游客紛至沓來的重要原因。
對于大同的“火”,近日,大同市文化和旅游局黨組書記牛志剛接受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專訪時表示,文化造就了大同,又重塑了大同。在利用好“文化古都”這張名片的同時,走出文化邊界,融入新業態、新場景;兼容并蓄,吸收好的做法與經驗;守正創新、打造超級IP;新建五大場館、推動文旅創新發展……大同做出了諸多嘗試。
當下,面對全國不同城市的“奮起直追”,大同又該如何應對?
牛志剛認為,城市“出圈”有偶然性,也有必然性。偶然性是某一個時機或者契機,必然性是政府部門的作為。大同是一座有溫度的城市,在這里,“人人都是文旅人”的觀念已深入人心。
他還提到,希望大同成為有內涵的“長紅”城市,要把內功練好,在吃、住、行、游、購、娛6大方面按照高標準來打造,樹立好的形象和口碑,“卷起來才能接住潑天的富貴。”
“在大同,人人都是文旅人”
澎湃新聞:最近在社交媒體上掀起的一股“當代年輕人打卡石窟新方式”熱潮,網友以手勢、飲品等作為道具,進行創意擺拍,您如何看待這種現象?
牛志剛:這種新的拍照方式是“90后”“00后”的一種玩法,這樣的創意符合新時代的特點,說明年輕人接受的教育是開放式和發散式的。他們能產生有創意的想法,找到樂趣,我認為這是好事。
相對而言,我自己看了大半生的云岡石窟也沒有生成這種新奇的想法,說明我的思維比較傳統。比如“擊掌約定”,我覺得這不能說是在褻瀆石刻藝術,相反更多的是因為喜歡與熱愛,這才是靈感的來源,不然不會有創意。
雖然這是一個偶然現象,但第一個貢獻出創意的人確實是動腦筋了。我在其他網紅城市還沒有見到這么新穎豐富的設計和創意,我本人是感謝的,作為官方來說,我們也沒有否定這種形式。
我希望有更多的游客能發散思維,開發出新的創意,讓來大同旅游的人留下一些美好的記憶。游客來到一座城市,開心才是根本,體驗好、記憶好是最重要的。哪怕這次沒有深度地領會到佛教文化、石刻文化也沒關系,以后想了解時,隨時可以再來大同學習研究。所以利用好現有的資源把游客吸引過來,在這里留下無窮的創意與樂趣,我認為就夠了。這樣的體驗不是買一本關于云岡石窟的書背下來就能感受到的,還是要到實地來看一看。
澎湃新聞:大同在社交媒體上“火”了起來,但面對文旅產業的各種“內卷”,尤其在與同類型城市的競爭中,大同是如何“突圍”的?
牛志剛:“火”的背后有個至關重要的因素,是城市的識別度,這也是文旅宣傳的關鍵。從宣傳的角度來說,城市一定是要“走出去”的。我認為,“酒香不怕巷子深”的時代已經過去了。我們利用一切機會宣傳大同,比如到各地作城市推介會等等。
現在,還出現了很多“自來水”博主自發地為大同宣傳。城市如果能給游客一種舒服的感覺,那就是它的魅力。
以今年端午云岡和恒山的畫像數據來看,外地游客占了78%。在大同,“人人都是文旅人”的觀念已深入人心。無論是出租車司機、飯店服務員,還是賓館接待員,他們都是文旅人,自發地會有暖心、真誠的“寵客”舉措。我一直說,大同是一座有溫度的城市。
從旅游的角度來說,對于之前完全沒來過大同的游客,最大的吸引力莫過于云岡石窟,它是人類雕刻史上的瑰寶。
“世界十大奇險建筑”之一——懸空寺。受訪者供圖
398年,北魏遷都平城(今大同),開始進行大規模的城市建設,修建云岡石窟。南北朝時期是我國佛教文化最興盛的時期,這些佛像流傳下來,潛移默化影響著當地百姓,勸人向善。
石窟內雕塑展現的各種服飾、樂舞,相當于當時社會的一個綜合體,工匠來自五湖四海,有些造型和希臘羅馬時期是一樣的,是東西方交流與交融的一個歷史見證。云岡石窟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它足以代表雕塑之都。
而且,云岡石窟把最精華的部分全部開放給游客,不搞所謂的“饑餓營銷”,這也體現了大同的包容。關閉幾個洞窟可以縮短游客的停留時間,減緩客流壓力,但我們不會這么做。
喜歡一座城市,最核心的是文化
澎湃新聞:作為首批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中國九大古都之一,大同擁有得天獨厚的文化旅游資源。不過,被貼上“古城”的標簽后,是否會在吸引游客方面帶來一些局限性?您怎么看?
牛志剛:所謂“古城”的標簽,不僅不會束縛大同的發展,反而是優勢之一。大同作為首批歷史文化名城、九大古都之一是有道理的,一定是在歷史上為中華民族作出過貢獻的。
大同燦爛的歷史文化非常豐富,除了云岡石窟、懸空寺,還有其他各種歷史遺跡,它們構成了一個集合,形成了歷史文化名城的范疇和概念。
“歷史文化名城”這個頭銜含金量很高,我們要把握好。喜歡上一座城市的理由很多,最核心的還是文化。
大同的文化首先是民族融合文化。歷史上,大同是游牧民族和農耕文明的一個緩沖地帶,因此也造就了大同開放、包容的城市品格,這是大同的華彩所在。游客對大同產生共情,并不是說簡單地擁有某個遺產、自然風光,一定是有它獨特的內在魅力。
大同有北魏文化、遼金文化、明清文化。除了云岡石窟,懸空寺從文化角度來講是第二張名片,它是儒釋道三教合一的一座奇險建筑。此外,90%的遼金建筑都集中在大同、朔州地區,尤其是古城里遼金代表性古建筑華嚴寺、善化寺等。
其實,大同人的情結就藏在古城里。大同古城是開放式的,游人穿城而過,里面的飯店、民宿、商鋪林立,古城不僅是一個景區,現在還有原住民。大同古城提供了一個很大的空間,是游客對大同文化了解的一個延伸。游覽完云岡、懸空寺之后,你可以留出更多的時間在古城里悠閑地逛一逛,感受這座城,了解這座城。
大同古城墻。受訪者供圖
這也考驗著我們怎樣更好地建設大同古城,如何植入新的場景、新的業態,讓游客感受到慢生活的節奏。用現代的city walk的形式,慢慢地走,慢慢地看,而不是匆匆忙忙地“打卡”。
澎湃新聞:大同擁有諸多燦爛文化遺產,保護與發展是避不開的話題,您覺得該如何平衡這兩者的關系?大同具體是如何做的?
牛志剛:把保護放在首位,這是必須貫徹的。之后是研究,研究考古價值、文物價值、文化價值。最后是開發利用。
以云岡石窟為例,風化問題一直存在,我們只能用現代的方法讓它風化得更慢一些,讓子孫后代可看的時間更長一點。假如說再過千年,它存在的概率可能就很小了,但可以通過數字化技術留給后人去觀賞。
隨著科技的發展,云岡石窟的文物可以進行數字化保護。一方面是進行數字化采集,采集完所有的數據之后,可以原模原樣地復制出一尊佛像。雖然石窟是搬不走的,但用輕質化的3D打印后,它就可以被“搬走”,去全國各地進行展覽。“可移動石窟”走過了很多城市,走進了大學校園和各地博物館,得到了強烈的反響。一個“行走的云岡石窟”,讓更多人能夠看得到。
大同要打好“世界遺產”這張牌,除了實施數字化保護開發利用工程外,還成立了云岡學研究國家文物局重點科研基地、中國石窟文化聯合研究生院,持續推出北魏平城與云岡石窟藝術等云岡精品展覽。
我認為云岡石窟已逐步成為文化遺產保護傳承的典范、國際云岡學的高地、國際有影響力的景區。
發展文旅不能只靠“吃老本”
澎湃新聞:大同是否有一些大膽創新的舉措?在文化優勢的加持下,大同將如何融入新業態、新場景來發展文化旅游產業?
牛志剛:創新是必須的。“守正創新”是放在一起說的是一個詞。優秀的文化需要傳承,同時任何一個領域都要有新的元素注入。
我們不能在資源上“吃老本”,大同還是要向其他城市學習。事實上,我們也一直在兼容并蓄,吸收大家好的做法和經驗,通過交流學習,一些好的方式都已經逐步實踐。但另一方面,每個城市都有自己獨有的特點和歷史延續,有些方式不一定適合,還是要從實際出發,否則的話就是東施效顰。
對大同來說,“守正創新”是要打造“云岡、恒山、古城、長城和平型關”等超級IP。
大同用文化把游客吸引過來,而能夠讓游客決定改變行程多留一段時間的,除了文化還需要新業態、新場景的吸引。
細心觀察可以發現,大同古城里面的業態布局非常豐富,盡量避免同質化,把更多的體驗帶給游客。我認為,大同古城正在成為“傳承歷史文脈、留住市井氣息、豐富文旅業態”的古都文化展示區。
澎湃新聞:我觀察到大同除了云岡石窟、懸空寺等古跡外,還擁有美術館、圖書館、博物館、大劇院等現代場館,邀請到國際知名的建筑師參與設計,帶來了古今碰撞的沖擊,這是否是這座城市的一種審美表達?
牛志剛:一座城市,現代人有現代人的需求和審美。大同的博物館、美術館、圖書館、大劇院、體育中心“五大場館”都是市民文化活動的地標建筑,也成為了游客重要的打卡地。不能說只守正不創新,因此我們打造了新形態的建筑,作為文旅振興工程。
大同美術館。澎湃新聞記者 談婧媛 攝
審美是全球化的,對于設計師的選擇,主要考慮的是哪個設計方案更優,更符合一座城市的氣質,這是一個開放的思路。
如果僅僅是方方正正地蓋一座“火柴盒”,這座城市的內涵和審美是不夠的。所以我們必須加入一些現代的元素,來展示城市的美。“五大場館”形態各異,美術館是類似金字塔形的下沉式設計,主廳六七千平米,挑高30多米,這種空間與氣場是國內很多城市的美術館無可比擬的。很多畫家、藝術家、書法家愿意把作品帶來,也是因為這座美術館的恢宏大氣。一些藝術家來辦展的時候,甚至會主動創作一些特制的作品給大同。
我覺得這些現代化場館是符合大同的城市底蘊和氣質的,建筑本身也是藝術。可以說它們是推動文旅創新發展的重要支撐。
更愿意做有內涵的長紅城市
澎湃新聞:當下,不少歷史文化名城成為熱門旅游目的地,甚至還掀起了一波博物館打卡熱潮,使得博物館一票難求,您怎么看待這種現象?大眾對歷史文化的熱衷,對大同來說是否意味著贏得了機遇?
牛志剛:我認為“博物館熱”是一種歷史必然。中華民族有五千多年的文明歷史,隨著現代人的文化需求逐步提高,博物館、美術館等公共文化空間就變得熱鬧起來。
大同目前擁有各類博物館29座,大同市博物館是國家一級博物館。文化和旅游部、國家文物局等九部門明確提出支持北京、南京、西安、大同建設“博物館之城”。我們肩負這樣的重任,一定要把這件事做好。
大同市博物館中的司馬金龍陶俑陣。受訪者供圖
我曾經在報社工作,提出過對一座城市文化持久宣傳的課題。當時我策劃了一個欄目叫作發現大同·品鑒文物。每一期大約有幾十張圖,用攝影師的視角展現文物之美。整個項目持續了1年零8個月,非常大的工作量,但很值得。當時,作為媒體人,我的初衷是把我家鄉的文化宣傳出去,祖先留下來的“瑰寶”要活化利用。
事實上,即便到今天,很多游客還是走馬觀花式的旅行,不會深入了解。但是作為曾經的媒體人,今天的文旅人,我建議,如果想要了解一座城市的文化,還是應該走進城市的博物館。
澎湃新聞:近年來,國內涌現出一批網紅城市,有的只是曇花一現,有的卻能保持“長紅”,您認為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是什么?在文旅產業高質量發展這一議題下,比起流量和熱度,您覺得對大同來說更重要的是什么?
牛志剛:每一座城市的魅力是不同的,各有各的血脈基因。如果遇到一個偶然事件,從中抓住流量,這是他們的成功。不管是淄博或是天水,除了偶然性,背后也有它的必然性。例如淄博燒烤、天水麻辣燙本身就有特色,在被宣傳之后突然有了流量,他們立即應對,“卷”起來才能接住這波“潑天的富貴”。
流量是任何一座城市都需要的,但機會不會降臨到每一座城市。我希望大同在流量來的時候要接住,做好服務保障措施。
但我更希望的是苦練內功,在沒有“潑天富貴”的時候,也按照高標準來做。吃、住、行、游、購、娛6大要素從各個方面,解決存在的各種問題,改善服務,營造新場景,讓游客來了有更好的體驗。
事實上,我們一直在持續發力,追求“長紅”。一直以來,大同的游客接待數量上排在全省第一方陣。這樣的成績得益于我們緊抓文旅,市委、市政府堅持把建設旅游城市作為大同未來發展的功能定位。大同是有文旅基因的,是文化古都,是清涼夏都,還是美食之都。山西省委、省政府提出要打造3個國際旅游門戶城市——太原、運城、大同,我們是其中之一。
尤其近年來,人們的旅游需求也在爆發式增長。去年,大同實現了年初高開、“五一”走熱、暑期火爆、淡季不淡的強勁增長。
從2023年的元旦開始,每一個節假日包括寒暑假,一直到今年剛剛過去的端午,我很榮幸地說,每次的數據都在增長。
如果能迎來大流量,我們當然樂意,所以我不反對成為“網紅”城市,但更愿意做有內涵的“長紅”城市。源源不斷的游客、高速增長的態勢,我覺得這是一個長遠追求。大同有2300年歷史積淀,如果只“火”三個月就太短暫了,一定是要把內功練好,把形象口碑樹立好,游客自然會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