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形機器人處于發展黃金期,正逐漸走向通用化,將帶動本體廠商和下游零部件的快速發展;美的正推進家庭的智能體戰略項目和工廠智能體戰略項目,給家用電器和機器人打造“大腦”;自去年發布以來,美言大模型已在幾萬臺設備上得到了應用,走進了千家萬戶……
又是一年一度的美的集團科技盛宴——科技月活動。10月16日,備受關注的美的第二屆遠見者大會舉行,匯聚了來自人工智能、能源等領域的頂尖專家學者,以深邃的洞察和前瞻的視角,探索科技與生活的無限可能。
人形機器人或成顛覆性產品
隨著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蓬勃興起,人工智能、傳感等新一代數字技術正與機器人產業加快融合。中國科學院院士、華中科技大學教授丁漢認為,機器人技術未來會成為顛覆性技術,有可能會成為第三次工業革命的切入點。
中國科學院院士、華中科技大學教授丁漢
在他看來,傳統的工業機器人主要依靠編程和試教來執行任務,但未來的機器人將具備自我學習、自我編程和自我規劃的能力,從而大大提高其對環境的適應性和作業的自主性,無疑將進一步拓展機器人應用領域和場景。
丁漢指出,人形機器人是各類技術的集大成者,有可能成為一個顛覆性的產品,它與工業機器人有很大的不同點,最主要的趨勢是集成AI。
當前人形機器人的難點是模擬人類行為。其中,模擬大腦是需要實時收集和處理數據,像人一樣實現手眼腦協同;模擬小腦是保證行為表征、協同自主能力和交互能力,完成復雜運動控制;機器人機件本體的柔性化設計,也是未來攻克難點。
人形機器人走進家庭是終極目標,也是最難的。“我個人認為可能工業(領域應用)相對會稍微快一點,可能最快的是在一些剛需行業。因為對于一個技術而言,強大的市場需求是很重要的。”丁漢認為,人形機器人的應用場景包括危險環境、工業制造、家庭服務等,量產中需要持續優化包括骨骼機構、電機、電缸結構等。
目前人形機器人處于發展黃金期,在大數據、人工智能、端到端學習等技術的推動下,人形機器人也在逐漸走向通用化。同時,人形機器人的發展會帶動本體廠商和下游零部件的快速發展,尤其是傳感器。對于美的而言,需要布局核心零部件、AI 和機器人本體技術發展。
美的集團副總裁兼CTO衛昶
美的集團副總裁兼CTO衛昶透露,美的同樣在人形機器人方面做一些探索,中央研究院有具身智能的研發團隊,主要聚焦在核心零部件方面。
中山大學教授、鵬城實驗室多智能體與具身智能研究所所長林倞表示,大模型為傳統機器人研究與應用帶來了諸多新的機會與變革。他指出,具身智能真正受到關注或展現其價值,是近一兩年來的事情。大模型作為一個生成式隨機概率模型,賦予了機器人更強的泛化和通用性。這與此前機器人主要依賴機械和控制,強調精準性和精密性,但泛化和牽引能力較弱的情況形成了鮮明對比。
他認為,大模型使得機器人能夠像ChatGPT一樣,具備多種通用能力,如寫文章、人機對話問答、生成圖像和視頻等。這種通用性使得機器人能夠執行更多種類的任務,就像人一樣。此外,大模型還賦予了機器人一定的主動性,使其能夠根據環境的反饋自適應修正行為,進行主動交互。
中山大學教授、鵬城實驗室多智能體與具身智能研究所所長林倞
更重要的是,大模型拉近了人與機器人的距離,使得人機協作更加緊密。以前,人與機器人在協作上缺乏一個好的接口,而現在有了大模型,人機對話或協作變得更加容易,這為人形機器人在宇航、制造等領域的應用衍生出了很多新的賽道。
兩大戰略項目打造家電和機器人“大腦”
美的非常重視智能化的推動,美的中央研究院以“AI+”戰略為核心,在AI+工業機器人、AI+智能制造、AI+智能家居、AI+醫療影像等四個主要方向進行布局,通過技術創新提升產品力和競爭力。
美的集團副總裁兼CDO張小懿介紹,目前美的緊鑼密鼓地去推AI的基礎設施建設,第一版算力平臺已上線,隨著員工使用AI各種工具帶來的效率提升,今年1到9月份美的在效率上節省了1個多億元人民幣。
美的希望最終企業的產品和服務都能夠搭上AI的列車,目前正在推進家庭的智能體戰略項目和工廠智能體戰略項目,給家用電器和機器人打造“大腦”,這也是美的全集團多個部門共同參與的重大項目。
家庭智能體項目涵蓋了從中央研究院到各個事業部的研發部,再到AI研究院等多個領域,通過提供各方面的數據去培訓和訓練,最終實現與家庭場景和用戶使用的緊密結合。
張小懿還介紹了美的在AI大模型方面的應用進展。去年,美的發布了美言大模型,并持續不斷地進行提升和應用。目前,已有幾萬臺設備搭載了美言大模型,走進了千家萬戶。預計到11月,將有幾十萬臺設備上市,進一步推廣美言大模型,為用戶帶來了全新的交互體驗,讓智能家居更加智能化、人性化。
美的工廠的智能體項目同樣涉及美的所有研發體系的人員。在生產方面,美的已經有很多AI應用的基礎,比如在工廠里,包括品質的檢測等都幾百個場景,幾千個站點已經用到了AI的能力。下一步,美的將利用新的AI能力,如視覺與機械臂的融合,來解決總裝過程中原來需要手工靈巧完成的工作。
此外,美的還在研究基于大模型的物流路徑規劃,以替代原來基于規則的物流路徑規劃。張小懿透露,美的在工廠能源利用方面做了能源智能體,取得了不錯的效果,能源利用率降低了15%至30%。
張小懿表示,工廠里的場景非常豐富,美的有幾十個工廠,因此技術應用的閉環也很容易實現。美的將組成一個團隊,迅速將這些技術應用到實際生產中。
能源轉型下,美的提前布局新型儲能市場
俗話說“人是鐵、飯是鋼”,如果說機器人可以比喻為“人”,那機器人的飯就是能源。中國科學院院士、南方科技大學教授趙天壽表示,我國的光伏、風機發電技術在國際領先,產能也是全球最大的,可缺的是儲能技術尤其是長時儲能。他認為,要加大存儲時長,就要基于可流動的能量載體,并配有能量轉換裝置,才能搭建高效、時長靈活的儲能體系。
中國科學院院士、南方科技大學教授趙天壽
趙天壽的研究方向是液流電池旨在解決以上儲能問題。流體電池,即能量儲存在電解液罐中,能量載體為電解液,具有流動性。其優勢包括時長靈活、安全、擴容方便、無相變過程、生命周期長,應用場景廣泛,可適用于發電側、電網側和用戶側所有場景。
趙天壽也坦誠地表述當前液流電池存在成本居高不下的問題,但因液流電池儲能表現理想,與傳統抽水蓄能或鋰電池蓄能相比有競爭力,未來有望在碳中和戰略中發揮重要作用。
美的集團副總裁兼工業技術事業群總裁伏擁軍表示,美的在新能源業務的發展,布局了光伏集成、工商業儲能、復式儲能、大型儲能等不同業務,而電化學儲能領域進行了全場景的覆蓋。目前新型儲能市場其實從產品形態到商業形態還沒有真正成熟,美的提前布局參與,是比較好的時機。
“儲能市場現在由于資本的加持導致行業競爭非常激烈,但其實許多產業在初期階段都是如此,比如美的家電業務在20年前也是非常卷,實際上還是要堅持做好產品、做好商業,等到資本退潮,技術能力、管理能力、經營能力好的企業就能真正生存下來。”伏擁軍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