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日,當大家都沉浸于過節氛圍中時,雷軍在個人社交平臺上公布了小米SU7在4月份的銷量數據,整體交付7058臺。從3月28日上市算起,目前SU7累計鎖單已經達到了88063臺,放眼中國車市,對一款剛上市的新車來說,這份成績單可以說是亮眼至極,足以讓不少品牌眼紅了。那么對于一款2021年3月才正式立項的汽車產品,小米SU7究竟靠譜嗎?

缺乏造車經驗,小米汽車的產能問題
“我們正全力擴充產能、加速交付,確保完成今年交付10萬臺的任務。”,這是雷子剛剛定下的目標,也是小米汽車目前面臨的第一個難題:產能不足。

在進入汽車行業之前,小米的主要業務是手機、智能家電等電子產品,但眾所周知,小米品牌產品基本都是以制造外包的輕資產模式來運作的,而相比手機、家電等產品,汽車的制造復雜程度、技術難度顯然要更高。

我們先來看一組數據,特斯拉上海超級工廠(占地86萬平方米)于2019年10月正式生產Model 3,2020年特斯拉共生產509737輛電動車,交付499550輛;時間來到2024年,占地71.8萬平方米的小米汽車超級工廠,至4月29日完成10000臺整車交付,整年交付產能目標為10萬臺,僅為特斯拉上海超級工廠年產能的五分之一。

從雷子的規劃來看,小米汽車的首款車型計劃第一年銷售10萬輛,此后3年累計交付90萬輛,這說明小米汽車超級工廠的年產能應該最起碼也在30萬臺左右,滿足第一年10萬臺的交付應該問題不大,而據第一財經報道,目前小米SU7標準版鎖定訂單后交付周期為16~19周,Pro版預計17~20周交付,Max版則需26~29周交付。

由此可見,目前小米汽車超級工廠一期工廠在產能方面存在比較大的壓力,時間來到5月份,小米汽車能否完成第一年10萬臺的產能目標,滿足付費用戶的期待,是個不小的難題。
爆單之后,小米汽車的售后服務建設能否跟上
前幾日,某知名汽車博主公布了其小米SU7的大修費用,共計53000元。其實從零整比這個角度來看,這個大修費用倒還是在合理范圍內,例如最貴的左前組合燈費用是6000多,相比較豪華品牌還是不貴的。

不過除了維修費用,小編關注的還是這臺小米SU7是在日產4S店大修的。這證明目前小米汽車的售后服務體系尚未完善,網上也有不少SU7車主關于維修方面的疑問。日前,小米方面回答了相關問題:小米汽車需要在官方授權的服務中心進行車輛維修,并且明確了在非官方授權渠道進行車輛維修、保養,無法享受小米的質保政策。

對于一個全新的汽車品牌來說,售后覆蓋度沒那么廣是容易理解的,相信小米汽車用戶也愿意多等待一段時間。不過隨著小米SU7的大量交付,小米汽車售后渠道建設不足的壓力會越來越大,沒有自營的服務中心,靠外包與合作來應對售后問題無疑會遇到維修成本高、質量參差不齊等各種扯皮問題,小米汽車如何更快更好地解決這個痛點,也是當務之急,這會直接影響到用戶體驗。
小米汽車的質量,能否承受住流量反噬
在雷子的成功布局下,小米汽車擁有了讓無數同行眼紅的流量加持。但流量是把雙刃劍,正面信息可以帶來的流量紅利,但負面信息同樣會帶來流量反噬,尤其是產品層面,小米SU7的質量問題都會被無數人放在放大鏡下面挑刺。
在北京車展期間,某權威媒體直播演示小米SU7車機互聯時疑似“翻車”,出現了卡頓不暢的現象。當然,小米汽車在第一時間回應“這一偶發現象并非Bug,車展現場人流過大,網絡環境復雜,在直播演示過程中,設備連接出現延遲“。

而在網絡上,我們也可以輕易搜索到關于小米SU7漆面掉漆、座椅鼓包,甚至在高速涉水路況下翼子板脫落等等問題。


不過以汽車從業者的角度來看,小米SU7目前遇到的一些質量問題尚在合理范圍內,對于一款從立項到正式量產上市才3年多的汽車產品來說,沒爆出大的設計缺陷已經算成功。因為相比較傳統標準來看,一個全新平臺車型從立項到研發再到落地一般需要5~10年左右的時間,小米SU7作為一款全新供應鏈體系下的產品,可以把這個過程縮短一半已經是極限,但設計、品控方面的問題很難用技術來彌補,這是需要大量的實驗、數據積累反饋才能修復和完善的,小米汽車在汽車質量、可靠性方面的技術儲備還是很薄弱的。

所以說呢,小編個人預測,隨著小米SU7交付量越來越多,未來各種新的問題的暴露不會少,主要還是看小米汽車如何快速反應、解決問題,承受得住流量反噬,給用戶提供更好的產品。
寫在最后
正如雷軍所說:擺在小米汽車面前的還有三座大山:品質、交付和服務。這也是本篇文章所分析的幾個關鍵點。作為我們消費者來說,購買SU7一方面是早買早享受,另一方面可能也要付出一定的交期長、售后服務不夠完善、各種開獎式質量問題的騷擾,小米SU7究竟會不會是一臺靠譜的車?答案可能要交給時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