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市場就是健身房,不上強度跟不上。”在車展開幕前夕的媒體之夜活動上,大眾汽車集團首席執行官奧博穆(Oliver Blume)攜集團旗下多個品牌的7款車型亮相,并且對中國汽車市場發出了這樣的感嘆。
奧博穆更是直言,大眾全球三分之一的汽車銷量都在中國,也很自豪地將中國視作“第二本土市場”,將繼續推進“在中國,為中國”戰略。他還明確提到,大眾集團在中國已經設定了明確的“2030目標”,即保持在華國際車企第一的地位,并繼續位居中國汽車市場前三名。
這也折射出外國汽車制造商現階段在華發展的焦慮和轉型的緊迫。當前,中國新能源車的滲透率已經達到了驚人的50.39%,自主品牌的高速發展也讓跨國企業不得不重新思考在中國市場的戰略布局和產品規劃。對于外國品牌來說,如果不及時調整策略或是快速推出競爭力強的產品,就面臨著“下牌桌”的風險。甚至是有些跨國企業只是慢了一步,就會讓產品與同級競品在智能化、電動化維度產生難以追上的“代差”,速度已經成為競爭中取勝的第一決定因素。
面對日益嚴峻的競爭形勢,大眾汽車集團負責中國區業務的管理董事、大眾汽車集團(中國)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貝瑞德表示,大眾將以“中國速度”加速發展,將每三年推出一代新車型、每兩年升級一次電子架構、每個月進行一次OTA遠程升級,以在中國市場的全新節奏迎接未來的挑戰和機遇??梢哉f,這樣的速度不輸于大部分新勢力車企,甚至也將打破外界對于外企的固有認知。
當前的中國汽車市場無疑是車企競爭壓力最大的市場,大眾深知,只有在這樣具有“強度”的競技場磨煉,才能快速積累在世界汽車市場“秀肌肉”的資本。不論是發布全新的產品矩陣,還是宣布與小鵬合作,都可以看出大眾在華電動化進程邁入全新發展階段,以“中國速度”加速沖刺。
“攻與守”
隨著自主品牌崛起,外企在華日子不好過已然是事實。在本屆車展上,外企似乎已經失去了原有的“熱度”和光環。
跨國車企在新能源時代真的失去競爭力了嗎?答案一定是否定的。
實際上,很多跨國車企都把新能源產品放在展臺最醒目的位置展示。很多國際主流車企都在主動變革尋求新的謀生之道,奔馳、寶馬、大眾等也紛紛加入了電動化反攻,攜諸多電動化、智能化方面的最新成果參展。
值得注意的是,大眾汽車特別針對中國市場推出了風格前衛的全新產品品類——ID. UX以及首款新車“ID. UNYX與眾”,進一步擴充純電 ID.家族在中國市場的產品矩陣。
不難從大眾此次前所未有的命名方式看出,旨在與此前在燃油時代留給外界的形象做出區隔,從品牌與產品定位上進行從內到外的“重塑”,使其更好地適應中國市場的需求。
按照規劃,至2030年,大眾汽車純電ID.家族產品將拓展至16款車型,包括到2027年前推出5款智能純電ID. UX品類車型。
不僅如此,大眾汽車也沒有放棄燃油基本盤,到2030年,品牌將推出至少12款全新燃油車型和6款混動版車型。此外,大眾還將逐步基于核心燃油車型推出其純電版本,以及純電動續航里程超過100公里的高效插電式混動版車型,進一步豐富中國市場的產品矩陣。
眾所周知,大眾集團之所以為中國消費者熟知,依靠的是各種能夠覆蓋各個細分市場的燃油汽車產品。如果在短時間內難以打造出多款強有競爭力的新能源爆款車型,那么穩住原有的燃油優勢不失為是一種明智之舉。
盡管大眾的產品戰略不像新勢力和新品牌那么大刀闊斧甚至是充滿爭議,但這一系列面向未來清晰的規劃足以證明大眾已經找到了屬于自己的進攻路徑。
補齊轉型“短板”
當前,中國汽車行業儼然已進入智能化的下半場,大眾也正面臨不少挑戰。在不久之前,大眾汽車現任CEO奧博穆承認電動汽車領域競爭力不足的問題,并稱在中國這個競爭如此激烈的市場,能夠維持住10%以上的市場份額,就“非常可觀”了。
對此,大眾選擇直面自己的“短板”,為加速在中國市場的智能化轉型,大眾汽車集團在4月18日宣布與小鵬汽車合作,雙方將共同開發基于區域控制及準中央計算的電子電氣架構——CEA。不久前,大眾汽車還宣布,計劃在中國投資25億歐元(約195.25億元人民幣),以進一步拓展其位于安徽省合肥市的生產和創新基地。此外,大眾還將通過全面融入中國的本土生態系統,將新產品開發周期將縮短30%,并且有望將成本降到40%左右。

這也足以展示大眾對于中國市場的重視程度,更標志著傳統車企和新勢力的合作進入了全新的階段,此舉不僅能加速大眾本土化產品開發的速度,同時也促進整個汽車行業向更加可持續和智能化的方向發展。
在這一系列舉措之下,大眾集團電動化轉型進程也已取得了多項進展。“大眾在中國電動車市場的策略正在生效。”大眾汽車集團(中國)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拉爾夫·布蘭德施泰特說,集團電動汽車交付量快速增長的同時,內燃機汽車在中國的市場份額也在增長。
據大眾汽車集團報告顯示,今年一季度該公司在中國交付69.4萬輛汽車,同比增長近8%,其中電動汽車交付量同比大增91%,達到4.1萬輛。
大眾或許沒有按照外界的“期待”進行,而是在自我革新中推動全新戰略規劃的實施、發展,在長期運營中推動中國車市更長遠、更廣泛、更深刻的變革。
在華戰略全面提速
盡管自主品牌的崛起值得為之歡欣鼓舞,但從此次車展上也可以看到合資品牌的實力依然不容輕視,當它們為“大船掉頭”做好了充分的蓄力,勢必將以全速不斷地向前駛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