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的風景
林風眠的秋林系列與蘇州天平山
林風眠《山溪》67×65.5厘米 中國畫
1950年代 上海中國畫院藏
1953年秋,林風眠到蘇州天平山寫生。天平山的楓林、松柏、溪澗和逆光的山體,給林風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林風眠也從中發現了一種色彩上、造型上、空間上都富有詩意的景色。
回來后,他反復試驗,以夕陽的金色、秋葉的濃烈為表現核心,形成了以“秋”為母題的系列風景畫。
詩意的景色
它們都以“秋”為母題
正如這幅《山溪》,林風眠用方紙布陣,畫面構成符合西畫的透視原理,從前景中的溪石,到中景的秋林屋舍,再到遠景中層疊的群山,層層展開,隱含著嚴密的層次感,整飭、凝重,和畫面總體幽暗的色彩相配合,形成一種深遠幽邃的效果。
山石充塞畫面,雖總體幽暗,但水墨的暈染皴擦,產生了朦朧的透明感,配合以山巒之上的一抹天際、山間的霧嵐、蜿蜒的溪水,形成畫面的通透性,賦予靜穆的畫面以空靈的氣息。通過色彩變化營造獨特的意境,是林風眠這類“秋”系列風景畫最為突出的特點。
林風眠《山溪》68×67厘米 中國畫
1960年代 中華藝術宮(上海美術館)藏
在這幅《山溪》中,我們可以看到不同類型的色彩組合:
一類對比強烈。畫中那片令人矚目的黃色秋林,是在四周深暗色彩的對比中凸顯出來的,強烈的反差,使暗淡的更顯幽深、明艷的更加炫目,二者之間的對峙與平衡,形成一種張力狀態,使寧靜的畫面內蘊動感和力量。
另一類則是同系色彩之間的微妙搭配。山體、溪石的色彩雖總體深暗,但其間存在深墨、淡墨、深赭、黛色等的變化;秋林的色彩總體明艷,也有著明黃、中黃、黃綠等色彩的不同。這些富有層次的色彩,使看似單純的畫面構成不流于單調,在呈現出空間變化的同時,又捕捉住了轉瞬將逝的光影效果。
(左)林風眠《農舍》66×65厘米 中國畫 1953年 上海市美術家協會藏
(右)林風眠《村舍》67×66厘米 中國畫 1950年代 上海中國畫院藏
林風眠的《秋林》系列作品是迷人的,唱主角的景物由西湖變成了五彩繽紛的樹林。秋林系列最突出的特點是背光色彩的強烈對比。濃重的山色與光亮鮮艷的樹葉的對比,光線和明暗的對比,把水墨的透明感和色彩的光亮感融為一體,表現出秋景的燦爛與明媚。畫面凸現出厚重而歡快的風格,博大寬廣。
(上)林風眠《秋色》69.5×65厘米 中國畫 1950年代 上海中國畫院藏
(下)林風眠《農村小景》66.5×66厘米 中國畫 1950年代 上海中國畫院藏
蘇州天平山寫生回來,林風眠對學生蘇天賜說,這次寫生可以使他探索一種新的畫法:
“可以畫一種新的風景了”,林風眠這樣說。
……
蘇天賜
作為林風眠的藝術傳人
蘇天賜《高地之秋》58.5×109厘米
油畫 1995年 中華藝術宮(上海美術館)藏
作為林風眠的藝術傳人,蘇天賜一生都在探索如何在油畫中體中國傳統繪畫含蓄的意境。而他創作于1995年的《高地之秋》,正在“中國式風景——林風眠吳冠中藝術大展”的“流風余韻”展區展出。
作品以流暢的線條和明亮的色彩渲染了高地秋天的美麗景色。畫家注重整體造型的美感,火紅的樹葉似乎將土地也一并染紅,而幾處隱沒于黃花盛開山野中的江南民居,更是增添了畫面的層次感,賦予了作品中國傳統繪畫的詩意與神韻。
來周五夜場 看更多風景
5月10日 18:00-21:00
跟著吳冠中看中國風景 · 母親節專題
(20:00停止進場)
立即預約 精彩不停
· 開放時間 ·
周二至周日10:00-18:00
(17:00停止進館)
周一閉館(法定節假日除外)
· 當前展覽 ·
49米層展廳
美術作品中的上海
41米層藝術教育長廊
美的旅程——中華藝術宮教育展
41米層藝術教育長廊
“未來無界·與夢有約”
第七屆國際少兒創意設計大展
33米層展廳
東方既白——賴少其與長三角美術事業作品文獻展
0米層展廳
中國式風景——林風眠吳冠中藝術大展
0米層17展廳
版畫•絲路——2024上海國際版畫展
0米層15展廳
西行漫記——館藏顧士本作品展
· 交通信息 ·
上海市浦東新區上南路205號
地鐵路線:地鐵8號線-中華藝術宮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