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擁有近80萬粉絲量的抖音號,發布了22條視頻,收獲了近400萬點贊。此次更新,是為了慶賀5月9日蔚來第50萬臺量產車下線。視頻里,李斌和他的新用戶、蔚來第50萬臺量產車車主劉慶峰,一起喊出“加電”口號!
傳統車企、新勢力、科技大廠,目前的市場三方角力。
今年,新能源汽車又會“卷”向何方?答案暫未揭曉,但蔚來的選擇、合肥的選擇,讓人相信:百花齊放之下,“你”的特色千金難買!
第50萬臺 數字背后的意義
剛剛過去的北京車展,網上有段子手總結道:“流量與話題齊飛,網紅共總裁一色”。
流量、話題、總裁,三個關鍵詞里都有蔚來的影子。結束了車展行程,加電的李斌飛到美國開會,返程路上又發了一條抖音,點贊量6.9萬。
這條抖音里,他說,我今天就是坐著ES8到機場。
ES8,這款車型對于李斌乃至蔚來意義非凡——2018年5月,蔚來第1輛量產車下線,ES8;2021年4月,蔚來第10萬輛量產車下線,ES8;2024年5月,第50萬臺量產車下線,車型依然為ES8。
5月9日,蔚來第50萬臺量產車在合肥下線。全媒體記者 張大崗 攝
從1到500000,蔚來用了72個月。
在“內卷”的新能源汽車領域,無論是用時,還是數量,兩個數據都算不上亮眼。畢竟,競爭隊友比亞迪在2021年就完成了一百萬新能源乘用車下線,理想汽車歷時47個月實現50萬輛量產車下線。可令人沸騰的是,車型。ES8,參考價格超過40萬元,這符合蔚來一直以來的定位:高端純電。
拼配置、拼價格、拼營銷,這個講究“性價比”的時期,蔚來確實交出了一份不錯的成績單——2023年,蔚來交付超過16萬輛,同比增長30.7%,在高端純電動汽車市場的份額及品牌增速均排名第一。而2024年前三個月,蔚來在中國成交價30萬元以上的純電市場仍然持續排名第一。
北京車展上一個不經意的細節,也可以印證這點——
理想汽車CEO李想來到蔚來展臺,跟李斌一同體驗蔚來ET7。李想一邊打量ET7行政版的內飾,一邊笑道:“基本上吃56E沒問題了。”
李想口中的“56E”,指的是寶馬5系、奧迪A6、奔馳E級。從某種程度說,中國品牌已經進入了以前不敢進入的高端市場,“展現了品牌向上、技術向上的風采。”
或許,這才是蔚來第50萬臺量產車下線真正的意義。
蔚來第50萬臺量產車車主系科大訊飛董事長劉慶峰。5月9日,李斌與劉慶峰在交接車鑰匙。全媒體記者 張大崗 攝
卷技術 實力比流量更重要
現場視頻被各大平臺轉發,點贊量蹭蹭上漲,但李斌很清醒:“流量很重要,但最終要看產品競爭力。”
亮相北京車展,除了新款車型之外,蔚來還帶去了12項全棧技術布局。國內首個全棧自研智能底盤域控制器、國內首個由車企發布的整車全域操作系統SkyOS·天樞、首款自研激光雷達主控芯片“楊戩”……這向外界傳達了一個信號:不止是服務,蔚來的核心技術已覆蓋芯片和車載智能硬件、電池系統、電驅及高壓系統等智能電動汽車業務的各版塊,而且多項技術成果行業領先。
4月25日,在北京中國國際展覽中心順義館舉行的2024北京車展上,參觀者在蔚來汽車展臺參觀電動汽車換電站演示。新華社記者 鞠煥宗 攝
在李斌看來,汽車行業要卷技術,卷用戶體驗。
卷技術,到目前為止,蔚來在研發領域的投入已超過430億元。截至2024年3月底,蔚來全球申請中及已授權專利總數約8700件。其中,蔚來全域領航輔助NOP+,是目前全國用戶規模最大、驗證可用范圍最廣、驗證可用道路里程最長的智能駕駛系統。
卷用戶體驗,蔚來推進電動車換電模式發展,截至今年4月下旬已累計建設換電站2400多座、建設充電樁2.2萬多根,成為中國市場布局充電樁和換電站最多的汽車品牌。
回顧蔚來的每一步,你會發現,它并不是一位“速勝選手”,甚至曾一度陷入困境。
前行的力量,一部分來自同行者。第50萬臺量產車下線的時候,李斌動情地說:“50萬輛蔚來,每一輛都是在合肥生產制造的。在這樣一個有特別意義的時刻,我要特別感謝安徽省合肥市,對蔚來的全力支持。”
蔚來第二先進制造基地生產線。全媒體記者 袁兵 攝(資料圖)
公開資料顯示,合肥正在積極構建“整零協同”“芯車協同”“車屏協同”的產業生態。今年一季度,全市規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12%,較去年全年加快1.4個百分點。其中,新能源汽車產量同比增長28.8%。
一路相隨,彼此相守。難怪即使面臨疾風驟雨,蔚來還堅信,“時間會站在我們這邊。”
百花齊放 但特色千金難買
業界討論“合肥模式”時,蔚來作為重點案例被反復提及。
大家普遍認為,合肥投資蔚來只是一次補齊產業鏈的行為,但在中國社會科學院數量經濟與技術經濟研究所副研究員朱蘭看來,合肥投資的“對象”是一項顛覆性技術,“在傳統汽車產業發生革命性變革的轉折點上,選擇顛覆性技術創新,打造全新的產業集群,來推動產業結構的革命性變革。”
同向而行,其實合肥與蔚來之間擁有諸多“共通點”。
比如,都專注于技術。國內智能車聯網行業領先企業斯潤天朗、全球排名前十的汽車零部件科技公司佛吉亞、全球汽車零部件百強企業奧托立夫……盤點今年以來的多項合作,合肥不僅注重引進與整車企業強相關的企業,同時還立足汽車的智能化方向,引進智能座艙、汽車操作系統等軟硬結合的高技術類企業。
比如,都看重用戶體驗。這一點上,合肥的服務對象既有企業,也有車主。對企業,堅持“鏈”上發力,出臺產業配套政策、打造一流營商環境,讓企業專心創業、放心投資、安心發展;對車主,做優新能源汽車后市場“生態圈”,發放新能源汽車消費補貼、鼓勵新能源充電樁下鄉,讓車主好買又好開。
“汽車行業有它的規律,從投入到產出有時間差。但今天不投入,將來肯定沒希望。”李斌說,這是一場“泥濘路上的馬拉松”,要回歸初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