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武術源遠流長、博大精深。中國武術的歷史最早可以追溯到殷周時代,具有極其廣泛的群眾基礎,是中國人民在長期的社會實踐中不斷積累和豐富起來的一項寶貴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也是中國獨具特色的體育活動和世界的文化瑰寶。中國武術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為增強中國人的體質、豐富中華民族文化做出了巨大貢獻,如今也在為發展全人類的體育事業做出貢獻,并向全世界傳播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和中國故事。
空手對戟
武術的起源
什么是武術?武,止戈為武;術,思通造化、隨通而行為術。上武得道,平天下;中武入喆,安身心;下武精技,防侵害。
狩獵是人類最古老的生產活動,它同采集野生植物和捕魚一起構成了漫長的原始社會的重要經濟成分,是人類適應自然環境并同大自然長期斗爭的產物。狩獵也是人們為了維持生存和進行自衛所必需的活動。
一個獵手,同時也是戰士。戰斗時的武器,也是狩獵的武器。嚴酷的生活條件迫使人類不斷發展自己的體力和智力,并在集體勞動過程中和實際戰斗生活中獲得種種制勝的秘訣。
人們除了用拳腳制敵外,先是用木枝,距離遠了則用石子,并在戰斗中發展了徒手或手持簡單武器的攻防格斗技能。徒手進行拳打、腳踢、躲閃、跳躍、摔跌等,這就是拳術的萌芽。
后來借用石器、木棒、骨器等作為工具和武器,在搏斗中出現了劈、砍、刺、扎、擲等動作,這又是武術長、短器械使用方法的萌芽。由此可見,武術起源于生產活動。
到了氏族公社時代,部落與部落之間開始經常發生戰爭。在這些戰爭中,遠則用弓箭、投擲器,近則以棍棒、長矛、刀斧擊打,劈、砍、刺、扎,戰斗非常激烈,有時一兩個人要對付好幾個人,有攻,有防。
一旦武器脫手,就要徒手搏斗,使用拳打、腳踢、躲閃、扭摔、跳躍等動作,有時還要空手對器械。
激烈的生存搏斗,要求人們掌握一定的攻防格斗技能,而經過實踐檢驗并能自覺運用的這種攻防格斗技能就是武術的萌芽,并在長期實踐中不斷得到繼承和發展。早期的武術不過是人類用來滿足其維持生存需要的一種手段。
在武器簡陋的情況下,士兵的身體強弱、技術能力高低就成為決定軍隊戰斗力強弱的直接因素。練武是為了掌握軍事技能,同時也成為強身手段。人類有了分工以后,武術就逐漸成為滿足人類強身需要的手段。
敦煌莫高窟壁畫上的步兵與騎兵戰斗圖
《耕余剩技》刀法
古代武術的發展
“十八般武藝”這個名稱,宋元就有記載,明代此說更多,并逐漸附會了具體的內容。當時,人們把練武的主要內容統稱為“十八般武藝”,用“十八般樣樣皆通”來表示武藝的全面。
明代謝肇淛所著《五雜俎》卷五也記載:正統己巳(明英宗十四年,1449)之交,“招募天下勇士。山西李通者,行教京師,試其技藝,十八般皆能,無人可與為敵,遂應首選。然后卒不以勛業顯,何也?十八般:一弓,二弩,三槍,四刀,五劍,六矛,七盾,八斧,九鉞,十戟,十一鞭,十二锏,十三鎬,十四殳,十五叉,十六耙頭,十七錦繩套索,十八白打”。以上說法反映了當時武藝內容是多種多樣的:有徒手的,有器械的,器械包括長兵、短兵、遠兵、軟兵等。
明末出現的“內家”與“外家”的說法,實際上起了分類的作用。明嘉靖年間,張松溪的“內家拳”最為著名。從勁力、擊法上看,內家拳確有明顯特點,它在以靜制動、以柔克剛、借力使力、寓攻為守、以氣運力等方面以及搏人相其穴,均與少林拳“硬打硬進”有明顯區別。
這種特殊形式的技法,明顯比少林出現晚,但由于有其特點,故和外家同樣有生命力。至于說內家優于外家,這明顯是揚己抑外,是一種宗派傾向。但內家拳對以后的太極、形意、八卦拳等的創始與發展確有一定影響。
在明代還沒有任何記載把除少林拳之外的“硬打硬進”的拳術列為外家拳,也沒有把內家拳之外的相類似的拳術列為內家拳。內家拳的出現,當時只是和其他拳術并列的一種拳術,因為少林拳聞名于世,故與少林相比,稱為內家拳。“內家”與“外家”逐漸被附會了更多內容,那是明代以后的事。
武術套路技術是武藝的重要內容,是技擊健身與傳統表演藝術發展的總和。任何一種流派與同時代文化總是互相影響、相互借鑒的,都是始終圍繞著技擊特點不斷革新和創造的。各拳種的發展,概莫能外。拳種都有各自的套路及對抗性的打法和練功方法。凡有成就的武術家或影響深遠的諸家流派,都在繼承上下過扎實的功夫,都善于廣擷博采,熔鑄各家練法而獨辟蹊徑,自成風格,自創新的技術流派。套路技術既能為攻防格斗技術訓練體能、熟練動作,也能作為藝術欣賞進行表演,因而它逐漸有所側重,產生分支,但都為群眾所喜愛。武術家側重于為攻防格斗服務的套路,動作樸實,攻防方法明確,軍事實用價值大。
《武經總要》刀圖
當代武術的使命
習云泰先生為了撰寫《中國武術史》而做了大量工作,廣泛查閱、抄寫資料,他每天早上拿著兩個饅頭到圖書館一去就是一整天,《二十四史》《資治通鑒》《古今圖書集成》……
這些大部頭的書籍中只要涉及武術的內容,他就絕不放過。除此之外,習云泰先生還注重實地考察,他走遍全國各大博物館,查閱出土文物,走訪眾多拳種流派的代表人物。正是習云泰先生這樣嚴謹的治學態度和兢兢業業的治學精神才造就了《中國武術史》這一劃時代的巨著,成為新中國第一部武術史書,填補了新中國武術無史的空白。
習云泰先生是中國武術九段、武道黑帶十段,他的武術代表作還有《中國拳術》《中國武術器械》。這三本書是對習云泰先生寫的新中國第一部武術史書的修訂和完善,是武術愛好者和練習者、歷史愛好者的必備讀物。
未曾學藝先學禮,未曾習武先習德。武術不僅是一種文化,更能體現中國人的氣勢。武術不僅是一種技能,更是一種生活態度。中國武術是一個飽滿且豐盈的文化載體,在一招一式中傳遞著中國精神,在動與靜中蘊含著中國人民的智慧。
尚武精神是一個民族之所以強大的精神支柱。國家要強盛,民族要復興,中國人需要尚武精神。尚武精神本質上是一種積極進取的民族精神,是一個國家的精神根基,它是中華民族崛起、強盛、昂揚向上的力量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