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
中國國產動畫《山海奇鏡》的
預告片創作者
對某短視頻賬號主體提起訴訟
指控其在未經許可的情況下
利用AI(人工智能)技術復制并發布了
高度相似的侵權視頻
圖源:騰訊科技
據該案原告代理律師介紹
被告發布的視頻
通過AI工具對畫面進行了重繪
使得整體效果和細節特征
與原告作品高度相似
同時未標明作品來源
且利用該作品進行商業化行為
構成侵權行為
無獨有偶
今年4月
“人工智能文生視頻侵權第一案”
經北京互聯網法院審核立案
原告使用AI工具創作的
“文生視頻”作品被他人“洗稿”
并以原創名義發布
原告以對方侵犯自己著作權為由
提起民事侵權訴訟
AI生成內容
引發著作權之爭
AIGC技術
大幅降低了創作門檻
普通用戶也能通過簡單的提示詞
生成具有一定藝術價值的作品
但這也引發了
關于創作權歸屬、作品獨創性
以及版權保護范圍的
激烈討論
圖源:PhonlamaiPhoto/iStock
首先
使用AI工具的創作者
在創作過程中投入了智力勞動
對生成的內容應享有相應的權利
其次
過度放寬對AI生成內容的版權保護
可能會稀釋人類創作的獨特價值
此外
使用AI創作內容
還涉及到AI創作平臺、創作者、
被用于AI大模型訓練的素材提供方
等多個方面
也對版權認定造成了較大困難
國際社會廣泛討論
相關司法亦在探索
今年1月
中國首例AI生成圖片著作權侵權案
已判決生效
原告使用Stable Diffusion模型
生成的圖片被侵權后起訴
最終法院認定原告的圖片
具備“獨創性”
屬于美術作品
受到著作權法保護
4月23日
北京互聯網法院宣判了
中國首例AI聲音侵權案
原告起訴其聲音
被AI技術模仿并商業化使用
一審獲得勝訴
該案件強調了AI生成的聲音
若具有可識別性
應受法律保護
并且錄音制品的授權
不等同于聲音的授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