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擺脫職場危機,就需要有自己的作品,好多人不知道做什么,找到自己認可的內容創作者,每天模仿做就行了。不管什么行業,邏輯是一樣的,只是表現形式不一樣。
做上大量的作品,就等于運營了一家公司,會知道產品怎么做,怎么改進,需求怎么挖掘,哪些渠道效果好,投入產出比等,相當于打造了一個屬于自己的商業閉環。
現在哪個平臺都缺內容,因為平臺本身是不產生內容的,都需要靠作者去產生,人人都有舞臺,就看誰更會表演。
不是沒機會,是你沒機會,每年都會有新面孔出來,每個人都在堅持,說不定下一個就輪到自己了。


有華為員工說,自己工作了1.5年,每天在公司是拉通對齊,開不完的會,搞不完的匯報,非常焦慮。現在的心態是降薪一半就希望能早點下班,說最近已經連續一個月,每天都是11點下班,大家覺得錢給的多了,工作強度和壓力會怎么樣?自己去感受一下。
現在為什么大學生,他們都想要的工作都是輕松和穩定,錢少一點也可以看到這個工作狀況,大家還愿意去大廠嗎?還愿意要那份高薪酬嗎?一定要根據自身的經濟情況,去選擇自己想要從事的職業,去大廠適合那種特別缺錢的人,如果你家庭比較殷實,實際上大廠的工作強度和壓力,不一定適合你。
好多人在提升學歷,讓自己有機會去大廠,結果做的工作不符合自己的期望,為什么呢?因為平時沒有接觸過那種高強度的工作,在學校學的再苦再累,都不如去一線企業真實體驗來得更直接。
跟技術相關的工作,一般都不會特別輕松,有些國企和央企還是比較輕松的,有些也會很卷,看自己能應用到什么類型的單位。


只要是工作都不復雜,真正復雜的就是去溝通一件工作,只要在企業被確定下來了,其他都好辦,前期的溝通是非常重要的。開會并沒有錯,只是個人的職級還不夠,到一定職級了就能理解會議意味著什么,你在這里會這樣,去其他公司也是一樣的,越大的公司,越要按照公司的流程規范制度來的,不可能來了事情就直接干,出了問題誰負責呢?

簡歷沒有廢不廢,簡歷會怎么樣都是靠人去說的,大家在企業做一樣的事情,有悟性的人,靈活的人,他的簡歷就會不一樣,也能夠盡快找到工作。企業用到什么,靠的是自學,技能要能隨時切換,這是基本功。
在企業就是利用企業平臺去觀察企業的工作模式、工作節奏、工作規范等,要了解核心的一些東西,而不是拘泥于形式,每家公司的形式都是一樣的,但是它的內核不一樣,這個內核就決定你在市場上能值多少錢。
如果給你機會去華為,你愿意去嗎?如果給我機會,如果我年輕點的話,也是愿意去的,年紀大了就喜歡追求自由。個人觀點,年輕人要去大平臺鍛煉一下,經過華為的鍛煉和洗禮,再去市場上求職,進到其他公司里面,會非常的輕松,感覺不到,是因為自己的成長還不夠。
讀書的時候,要找機會去大公司實習,知道大公司的強度了,覺得自己不適合,就轉到其他的方向,不然畢業了再去體驗,就是走彎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