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有著近30年的人工智能科研、教育、企業服務經歷。
他從清華大學開始人工智能的學習和研究,用3年時間取得歐洲人工智能的發源地英國愛丁堡大學博士學位,其后輾轉法國、德國、美國,最終毅然回到清華大學任教。
他曾在Oracle中國、IBM中國、美國Nuance等國際知名企業任職,最終選擇教書育人作為自己的終生事業。
他帶領團隊研發的校園防欺凌報警設備已經部署在上千所中小學校,為青少年的安全保駕護航。
他熱心人工智能科普事業,與科普中國合作并主筆國內第一部成系列的人工智能科普動畫,與中國人工智能學會合作制作科普視頻一百余部。他帶領團隊編寫的《圖解人工智能》一書被多家權威媒體推薦,他所公開的人工智能通識課教學資料被上百所大學的教師下載、學習和使用。
他就是清華大學國家信息研究中心副研究員、清華大學人工智能研究院聽覺中心副主任王東。
2022年年末至2023年年初,一款AI聊天機器人的出現,引發全球關注。從此,一個叫ChatGPT的名詞為大眾熟知,引發討論大潮。
時隔近一年,Sora的發布再次引發全球矚目,人們開始更深度思考人工智能技術革命和應用。
實際上,早在2017年,國務院就已經印發《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規劃》,提出了面向2030年我國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的指導思想、戰略目標、重點任務和保障措施,部署構筑我國人工智能發展的先發優勢,加快建設創新型國家和世界科技強國。
這則消息一發布,就引起了長期從事人工智能教育、研究工作的清華人工智能研究院王東的關注。
王東想到,人工智能經過無數科學家的積累與沉淀才有了今天的輝煌。這些積累與沉淀形成了區別于其他學科的獨特思維方式,這一新的思維方式正在深刻地改變著人們的生活,未來更會成為像數學一樣普適的思想工具。
然而,隨著人工智能的快速發展,所涉及到的領域廣度和問題深度不斷延伸,出現了嚴重的資料碎片化問題,甚至連人工智能都沒有明確的定義。這給人工智能的初學者會帶來了很多困難,極容易引起誤解和盲從。
王東的思考很快落實到科普圖書的出版上。2019年《人工智能》一書出版,這本書沒有復雜的數學公式,使用淺顯的語言來介紹人工智能的基本原理和背后的機器學習方法。然而,由于表達方式的問題,這本書仍然讓初學者感覺有些困難。
于是,2021年開始,王東與中國人工智能學會合作,使用視頻和動畫形式講解人工智能知識,并聯合清華大學多位人工智能專家成立了AI光影社,共同推動人工智能科普。這些科普工作在秦皇島新一路小學等試點學校以興趣小組的形式進行了推廣,受到師生們的熱烈歡迎。
在科普實踐中,王東、馬少平老師和AI光影社的主要成員注意到形式生動、內容系統的重要性,于是又有了《圖解人工智能》這本書。

在這本書出版后,收到了很多熱心讀者的反饋,其中有不少小學生和中學生。對于這些讀者提出的問題,作者都認真做了回復。另外,有些學校已經在使用這本書和配套的教學資料開展人工智能教學工作。
值得一提的是,這本書的主要貢獻者王東、馬少平、張鈸三位老師,都是人工智能科普的“行動派”。他們身體力行地參加了多項科普進鄉村、科普進校園活動,在做好科研的同時,不忘作為科學家的社會擔當。
馬少平是張鈸的學生,而王東是馬少平的學生。三代清華人投身人工智能科普,以自己的行動詮釋了清華人“行勝于言”的風范。
5月16日晚6點30,清華大學北京國家信息研究中心副研究員、清華人工智能研究院聽覺研究中心副主任、《圖解人工智能》等圖書作者王東,將會做客半月談、新華出版社、清華社視頻號直播間,講解《人工智能技術革命與發展展望》,權威解讀人工智能的過去、現在與未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