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7日消息(記者呂紅橋)近期,美國等西方國家頻繁炒作“中國產能過剩論”,指責“中國產能過剩”最終將沖擊世界市場、破壞全球貿易體系等。針對這些不實言論和錯誤言論,經濟之聲推出系列訪談《剖析所謂“產能過剩論”》,邀請權威專家詳細解讀。本期主題:“中國新能源產業快速發展是補貼的結果”的說法站不住腳。本期嘉賓: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國際經濟研究院教授竺彩華。
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國際經濟研究院教授竺彩華
炒作補貼是為了提升針對中國的貿易壁壘
記者:竺教授,一些西方國家炒作中國新能源相關產業產能過剩時,經常以中國對這些產業有補貼為借口,說中國新能源產業快速發展是補貼結果,在您看來這個說法站得住腳嗎?
竺彩華:補貼的事其實西方國家就不用指責中國了,他們自己就有大量補貼。你看美國2022年《通脹削減法案》里面全是補貼,他們說補貼實際上有什么意義?只能說是一味指責別人,不看看自己。包括從空客、波音的發展史來看,歐洲和美國實際上現在對空客、波音的各種補貼政策也沒有停止過。其實這些國家說白了還是想通過說我們補貼,利用世界貿易組織規則里面的“雙反”(反傾銷、反補貼)來提升貿易壁壘。
記者:很多人都知道世貿組織規則中有對補貼的禁令,大家可能不知道的是補貼其實也有很多種。世貿組織明令禁止的是出口補貼和進口替代補貼,我們對新能源汽車產業的補貼顯然不是這類補貼。
竺彩華:對。因為當時的補貼也不是直接給企業生產的補貼,是給市場的補貼,是給消費者的補貼。你買新能源汽車,我可以給你補貼多少錢,讓汽車的價格能低一點,讓它跟燃油車相比價格不會顯得太高,讓消費者有更多的選擇。
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是國際通行做法
記者:其實各個國家都有對新興產業的補貼。我查了一下,美國2022年出臺的《芯片與科學法案》就寫明了直接撥款390億美元,補貼半導體生產廠商。也就是說,他自己也在做。
竺彩華:對。一個新生事物要出來的話,一定有一個市場培育階段。所有的戰略性新興產業其實從貿易理論來說,既然是戰略性,肯定離不開國家的支持。沒有國家支持,企業自身是很難支撐產業發展前期的大量投入的。要一直支撐到它發展起來,壯大起來,達到可以獨立的狀態,這是全球的做法,不是光中國自己在做。培育期其實發達國家自身也有,包括法國,他們現在都有補貼政策。
記者:即使是各國都有的這種新興產業培育補貼,在我們的新能源汽車等產業中其實也已經退出了?
竺彩華:現在來看,不補貼汽車,價格也已經下來了,所以我們的補貼基本上已經退出了。在早期階段,我們應該是從出租車、公共汽車開始的,先讓用新能源汽車,然后再慢慢推廣。新能源汽車一般消費補貼也有,但是我們2018年后就取消了全國性新能源汽車補貼。其實補貼已經退出了,現在已經沒有了。
讀懂我國新能源汽車最核心的競爭力來源
記者:拿補貼來說事兒忽略了一個最基本的事實,那就是中國新能源相關產業的快速發展從根本上說并不是補貼的結果。
竺彩華:我們新能源汽車最大最強的競爭力還是國內產業鏈供應鏈的優勢,這是全球其他任何一個單一市場不存在的優勢。你看特斯拉上海超級工廠一開工,特斯拉就活了。實際上特斯拉也是依托了中國國內大量的供應鏈企業,使得它的新能源汽車從出貨量、產能各方面很快就起來了,而且很有競爭力。所以國內的產業配套、產業鏈供應鏈優勢是其他國家現在很難跟中國競爭的,也是我們現在新能源汽車最核心的競爭力來源之一。當然,另一個核心就是我們的研發創新能力。目前,國內汽車企業在研發創新方面的投入非常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