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中國最早、影響力最大的新聞畫報之一,發刊于1884年的《點石齋畫報》刊載超過4600幅作品,成為全面反映19世紀末期中國社會的圖像寶庫。5月18日“國際博物館日”之際,中國近現代新聞出版博物館聯合上海市歷史博物館(上海革命歷史博物館)共同主辦的“‘傳奇’與‘新知’——點石齋畫報140年”展面向公眾開放。
展覽現場
此次展覽從《點石齋畫報》原稿及晚清出版物等一手歷史材料出發,展示了《點石齋畫報》的誕生、內容和影響。首次批量展出的近140年前《點石齋畫報》20幅原稿為上海市歷史博物館特色珍藏,既有觀賞性,包括繪畫、書法、篆刻在內的組成部分細節生動,又有研究價值,線描、拼貼、修改的痕跡一覽無余。
展覽現場
《格致匯編》《申報》《瀛寰瑣記》《四溟瑣記》《點石齋叢畫》《飛影閣畫報》《世界》等30余種相關晚清書刊,及各時期不同版本的《點石齋畫報》,以物證史,將畫報的發展史鋪陳開來。
展覽展出的相關晚清讀物
《申報》
其中,《格致匯編》是中國及上海最早的科學雜志之一,致力于大眾科普,引進了大量科學文章和插圖。于1877年第二卷夏刊登的《石板印圖法》,詳細介紹和回答了石印的技術問題,解釋了《點石齋畫報》印刷的方法。《世界》是國人創刊的第一份攝影畫報,于1907年在法國出版。這份畫報以銅鋅板為照片制版,用重磅道林紙印刷,存世量少,見證了畫報史發展的新起點。
以吳友如《申江勝景圖》中的《點石齋印書局》為底本,展覽使用動畫特效還原點石齋石印工場的工作場景,讓落石、壓制、印刷等環節“動起來”,生動形象地解釋了石版印刷的各個步驟。配合《格致匯編》《康熙字典》《鴻雪因緣圖記》等晚清出版物和已故專家張偉的深度采訪,向參觀者詳細解讀石版印刷法的特色、優勢和工藝之美。
《申江勝景圖》中的《點石齋印書局》
在照相技術尚不普及的年代,《點石齋畫報》留下了當時社會生活的寶貴細節。畫報有超過4600幅作品,報道當時重大的時事新聞、社會見聞、人物側寫和世界新知、海外奇聞,既是回看晚清社會的“萬花筒”,也可從中看到當時百姓的趣味和關注點。
中國近現代新聞出版博物館副館長王晨表示,《點石齋畫報》內容涉及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等各領域,開啟了注重新聞性、圖文并茂的畫報傳統。此次展覽嘗試以出版史的視角來重新解讀《點石齋畫報》,探索印刷發展對畫報誕生提供的技術基礎,盡可能地展示畫報不同維度的內容,尤其是給予上海本地的建筑、街景、時事、趣聞更多篇幅,希望讓觀眾產生更多共鳴。
展覽現場
上海市歷史博物館(上海革命歷史博物館)副館長裘爭平提出,《點石齋畫報》在中國出版史和上海史上都具有重要地位,不僅開啟了圖文結合的新閱讀模式,傳播了新知識和上海的多元文化,還為研究近代上海,乃至中國近代史提供了寶貴資料。此次展覽中,上歷博不僅首次批量展出館藏《點石齋畫報》原稿,還有近年新征文物首次面世,希望參觀者從這些難得一見的文物,領略海派文化魅力。
展覽現場
此次展覽展期至7月21日,將舉辦豐富多彩的配套展教活動,包括石版印刷活動、中國古籍裝幀體驗等,帶領參觀者回到點石齋印書房工作現場,重讀19世紀末最為流行、婦孺皆知的第一畫報。
參觀者體驗石版印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