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7日,乘聯會發布了2024年4月份全國乘用車市場深度分析報告,今天筆者來帶大家好好梳理一下,從這份報告看看,中國車市的發展趨勢,如果各位讀者近期有購車打算,希望能夠幫到你。
先看數據,狹義乘用車零售數據越是153萬臺,轎車71萬臺,SUV74萬臺,平分秋色,仍是消費者的主流選擇。MPV車型八萬多臺,選擇的人群還是少數。去年四月份,零售銷量是162萬臺,轎車78萬臺,SUV74萬臺。整體銷量上下跌了5.5%,SUV銷量變化不大,轎車下跌了8.9%,去年4月份轎車是比SUV更受歡迎的,到了今年情況逆轉,SUV車型占比從2021年的45.8%到2024年第一季度的49.7%也能佐證這一點,SUV越來越受歡迎,較去年提升了14.3%,大空間仍是消費者的剛需。
另外就是相較于去年MPV車型零售數據明顯下跌了14.4%,MPV的熱潮衰退。然而相較于3月份,數據也是有所下跌了9.2%,可見目前車市雖然總體平穩,但銷量卻在逐步下滑。車市明顯已經到瓶頸期了。
接下來我們來看看具體車型品牌的情況,很明顯自主品牌的市場占比在穩步提升,從2021年的41.2%,到2024年4月份的57.4%,能看出自主品牌不只是完成了超過一半,并且把優勢逐漸提升到了近6成。從增速數據上可知,自主品牌SUV車型增長了13.9%,自主品牌轎車增長了13.1%,其中自主品牌SUV占到總市場的約3成(29.4%)。
而跌幅最猛的TOP3分別是日系轎車-39.2%,美系轎車-36.2%,美系SUV-27.6%。不難發現,日系轎車在和自主品牌轎車之間的較量中稍稍敗下陣來,這其中當然是因為兩者在價格區間上比較近似,都是10萬級別市場,對市場錯誤的判斷,押寶藍牌輕混路線,導致日系“耐用”的口碑逐漸不敵自主一張“綠牌”,不僅是免購置稅再疊加價格上本身的差距,同級日系入門級轎車往往落地價會比綠牌自主轎車貴2~3萬元,這對于精打細算的用戶而言是無法被忽略的。
新能源方面也是重點,我們來看一下具體情況:零售端上,純電占比60%,混動占比40%。四月份新能源銷量67.4萬輛,相較于上個月緩緩下降5.7%。相較去年同比增長28.3%,可以說非??鋸垺4饲熬W絡流傳的新能源車增長放緩的說法不攻自破。去年1~4月還不到190萬輛,而今年1~4月已經244.8萬輛新能源零售量。僅有2月份38.8萬輛低于2023年同期,除此之外整體能看出都是每年等比增長。
廠商方面,比亞迪用“一騎絕塵”形容不為過。25.4萬輛位居榜首,市場份額占到了16.6%,從大街上的能見度也可見一斑。第二名的品牌是多年深耕中國市場的,一汽大眾。占比7.8%還不到比亞迪的一半,值得一提的是同比去年下跌了15.6%,也不奇怪為什么一汽大眾內部發出內部信,被稱作“突圍行動”提到“一汽-大眾正處于最后的,也是唯一的轉型窗口期,除了背水一戰我們無路可走,唯有萬眾一心向死而生”。
第三名是自主品牌吉利汽車,也呈現出非常強勁的增長勢頭同比增長31.2%,11.6萬輛的銷量差一點點就追上了一汽大眾。當然這和吉利廣撒網的戰略也是密不可分的,除了“本家”吉利,下屬還有領克,幾何,極氪,雷達等子品牌。兼顧了低端到高端,純油,混動以及純電。自主品牌前期的布局為今天的爆發打下了堅實的基礎。第四名是長安汽車8.3萬輛,遜色于第一梯隊動輒10萬輛往上的表現,自身相比去年也下降了17.9%,相信長安自己也是比較著急的,筆者分析長安的高端化沒有發展起來,自身的新能源貫徹的也不夠徹底,既想要跟上新能源的東風,又不肯放棄手頭已有的純油市場,最后導致兩頭顧不過來,自家產品也沒有營銷出深刻記憶點,這是目前長安的處境。
第五名是奇瑞,雖然單看7.9萬輛的數據普普通通,但它同比去年增長了59.8%,是榜單中增速最快的,一方面是奇瑞大力投入新能源,另一方面與華為鴻蒙智行深度合作也給奇瑞提高了曝光量。可以說在狹義乘用車榜單中TOP5里面,自主品牌占到了80%,雖不說逆風翻盤也算得上和合資打的不落下風。排在后面的是上汽大眾,廣汽豐田,東風日產,一汽豐田和華晨寶馬。這些合資品牌無一不是同比下降的,而且同比降速不少達到了近30%。
總結,從數據上來看,目前國內車市競爭還是非常激烈的。新能源占比穩定逐步提高,但傳統油車并沒有“消亡”,或者說離油車結束還早得很。自主品牌整體發力,已經成為了很多消費者購車的首選,但并沒有像網上謠傳的“合資沒人買”,合資品牌的銷量基數還是很大的。目前中國車市已經進入“決賽圈”,所以也不奇怪,一些合資品牌“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