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剛剛過去的5月第三周(13日-19日),乘聯會發布了國內乘用車市場相關統計數據。其中,在新能源乘用車的上險量統計當中,上險新車達到了16.8萬輛,也使得新能源終端上險滲透率首次突破了50%。盡管這樣的成績還不能說明新能源汽車已經成為當前乘用車市場的主導,但它的的確確已經完成了對于傳統燃油車的反超,實現了歷史性突破。
實際上,在此次單周上險量滲透率超過50%之前,新能源汽車就已經實現過“破5”的出色表現。在乘聯會此前所公布的2024年4月上半月銷售數據統計中,新能源汽車零售量滲透率就已經突破了50%。而如今,從銷售量破5到上險量破5,雖然只是統計口徑的差異,但卻是為“新能源汽車取代傳統燃油車”提供了實實在在的數據支持,讓終端用戶用行動投票,遠遠比任何商業前瞻、產品介紹或技術分析要來得更有說服力。
其實,在此次雙雙“破5”之前,已經有不少數據在向我們展示新能源汽車的強勢。要知道,在2015年,中國國內市場的新能源汽車滲透率才剛剛突破1%,而2019年也不過5%。但在最近5年時間里,受到以比亞迪為首的傳統汽車大廠的推動,滲透率卻是飆升10倍,根據工信部所公布的年底數據,2023年的新能源汽車滲透率已經達到31.6%。
除了這與銷售直接相關的市場滲透率外,還有一些第三方數據能夠佐證新能源汽車與傳統燃油車市場所出現的格局變化。根據中國汽車流通協會與精真估聯合發布的《2023年度中國汽車保值率報告》來看,新能源汽車在二手車市場的總體保值率變化幅度不大,整體趨于穩定,而個別新上榜的產品還收獲了極高的保值率。
然而,傳統燃油車卻整體出現了大滑坡,特別是市場基數最大的小型車與緊湊型市場,因為大量低價位、高質量的中國新能源汽車出現,除了少數幾款車型外,其余車型均遭遇了滑鐵盧;而受到高端新能源汽車的沖擊,一些傳統豪華汽車品牌也遭遇了下降,只是下降幅度相對較小而已。
早在今年3月的中國電動汽車百人會論壇上,比亞迪董事長兼總裁王傳福就曾預測過中國新能源汽車滲透率“破5”,其認為隨著中國新能源汽車打破技術壁壘、實現核心技術對外超越,并由此實現了研產供銷閉環之后,新能源汽車的發展速度有望在今年進一步上拉提速,并有望在未來三個月內實現滲透率超50%。而那一場論壇過去才2個月,王傳福的預測就已經變為現實,這進一步體現了我國新能源汽車產業的強勢。
要問這樣的強勢源自于哪里?那當然是源自于市場的需求增長??蓛扇昵斑€有不少質疑新能源汽車的聲音存在,是怎么就在今年實現了快速轉變?事實上,通過幾年的宣傳、營銷,還有市場中保有產品的真實用戶“測試”之后,消費者對于新能源汽車與相關技術的認知進一步普及,而新能源汽車也用實際的表現征服了消費者。
同時,新能源汽車的實際表現也源自于技術的不斷發展與創新。在電驅等核心技術本身就擁有技術代差優勢的情況下,以比亞迪為首的制造商是在短時間內實現了核心技術的多次迭代與突破,尤其像DM-i這類插電式混合動力技術,其完成了對于燃油、插電、增程、純電的多功能合一,通過新技術將不同能源形式的優勢全部發揮出來,為用戶提供比燃油更高效、更經濟,也更高品質的綜合用車體驗。更重要的是,隨著比亞迪等制造商通過技術攻關取得了一系列成果之后,價格瓶頸得以突破,像秦PLUS DM-i、海豚等不同能源形勢的車型都已經實現了低于同級別傳統燃油車的價格門檻,逆轉了傳統燃油車僅存的優勢,更別提新能源汽車通過電氣化、網聯化、智能化三合一所建立起來的先天領先。
能夠看到的是,比亞迪等廠商已經將目標擴大到海外市場,隨著比亞迪等新能源制造商進一步釋放成本優勢、傳播技術優勢,中國新能源汽車勢必會走向攀上一座又一座新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