銷量大跌、經銷商利潤下滑的保時捷,最近又因為經銷商集體“逼宮”,引發了廣泛關注。
據有關媒體報道,近日,保時捷經銷商集體“逼宮”,事件起因在于,保時捷在中國市場銷量大跌,純電車賣不動,經銷商要虧本賣車。保時捷中國為了完成銷量任務,對國內保時捷經銷商壓庫,從而引發了保時捷經銷商眾怒,要求保時捷德國總部更換高管。
根據數據顯示,2023年保時捷在中國市場的銷量非常低迷,全年的交付量僅有7.93萬輛,同時中國市場也是保時捷全球范圍內唯一下滑的單一市場。2024年第一季度,保時捷在中國市場銷量為16340輛,相比2023年第一季度的21365輛,同比降幅近25%,而這個降幅還是在2023年下滑15%的基礎上進一步。
此外,在銷量下滑的同時,保時捷利潤也進一步承壓。2024年一季度,保時捷汽車業務毛利為23.4%,較去年同期下降了30.3%,銷售利潤率也降至14.2%,同比減少4個百分點。
在競爭壓力越來越激烈、國內高端新能源車異軍突起的中國汽車市場,保時捷面臨著巨大的業績壓力,銷量開始走下坡路。因此在向消費者伸手之后,保時捷又將觸手伸向了經銷商,進一步激發了和經銷商的矛盾。據有關人士表示,目前保時捷中國大約65%的投資人已經不提車了。
保時捷在處理消費者和經銷商關系時遇到了諸多挑戰,在消費者層面,其同款車型中美市場差價巨大就嚴重傷害了中國消費者的感情。再加上加價銷售、2022年的電動轉向柱事件等“減配門”事件,中國消費者加速拋棄保時捷自然是可以理解的。
在經銷商層面,就是一直給門店壓庫存,而且不少是純電車,保時捷純電車型本來非常難賣。在燃油車型暢銷的同時,經銷商還可以忍受。但目前情形是保時捷的價格不斷下調,已經失去了“車界理財產品”的美譽,也就是說,保時捷旗下產品包括燃油車都不保值了。這種情況下,投資人財務壓力非常大,肯定是不愿意和廠家這樣玩下去。
值得一提的是,這并不是保時捷經銷商第一次和保時捷中國發生分歧。早在2015年初,保時捷經銷商就和保時捷中國因為2014年補貼和2015年商務政策的分歧發生沖突。雙方對此溝通后暫未達成協議。近九成保時捷經銷商采取了集體行動,表達對保時捷中國政策的不滿。并表示,如果雙方分歧較大,會考慮在2015年1月暫停從企業進車。從后續事件進展來看,保時捷應該是在后續重新評估和調整了補貼和商務政策。
隨著經銷商集體“逼宮”的進一步發酵,保時捷銷量首先就會受到不小影響,然后是保時捷的品牌形象和市場地位,甚至其未來的發展也面臨重大不確定性。保時捷在處境日益嚴峻的當下,更應該是深刻反思并采取切實有效的措施來解決問題,而不是一味的靠蠻力,這恐怕不是制勝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