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上半年的中國車市,合資陣營的分化從未如此鮮明。根據乘聯會數據,上半年乘用車銷量同比增長10.8%,新能源車更是達到33.3%;新能源市場持續的高增速,帶動自主品牌市場份額提升至64%,此消彼長之下,合資品牌縮減至36%左右。其中,德系品牌下降2.4%,日系品牌下降2.3%,而美系下降幅度為0.5%,是三者之中相對較小的。
作為美系的代表和中堅力量,上汽通用公布的官方數據顯示,其6月終端銷量48,675輛,同比增長7.6%,同時新能源增速也達到13.2%;更重要的是上汽通用以連續三個季度盈利的姿態逆勢突圍,這在合資品牌普遍負增長的背景下如同一道曙光,更何況其面對的困境難度,比起其他主流合資品牌只強不弱。
刀刃向內的體系革命
以單獨產品而論,別克GL8家族上半年37.4%的強勁增長,昂科威Plus同期近200%的爆發,連同凱迪拉克XT5/XT4的雙增長曲線,共同勾勒出上汽通用的復蘇軌跡。這份回暖并非偶然,它始于2024年一場刮骨療毒式的自我革命——全年超20萬輛的“去庫存”戰役,讓經銷商庫存系數從2.3降至0.8-1.2的健康水位,得以輕裝上陣,渠道盈利面順勢提升至68%;當年第四季度利潤回正。
一套更深刻的變革邏輯已然啟動,也為后續反攻埋下伏筆。"去庫存20萬輛+經銷商盈利面提升"的組合拳初見成效,這份成績單背后,實則暗藏更復雜的產業邏輯——這既是一家老牌合資企業的自救實錄,也是傳統制造巨頭向智能電動時代遷徙的轉型答卷之一。
當市場被拖入混亂無序的價格戰之中,合資品牌開始推出"限時一口價"策略,上汽通用并非唯一的一個。但其供應鏈重構智慧,并不為很多人所知。凱迪拉克XT4錨定15.99萬元起售價的背后,是本土采購比例從42%提升至67%的深度調整。"我們通過技術降本實現讓利,而非犧牲盈利",上汽通用內部人士透露。
與此同時,通過將產線合并削減15%冗余產能、果斷淘汰6款低效車型;上汽通用單車型平均研發投入反增20%,資源向"大單品"集中——煥新凱迪拉克XT5與新增別克GL8陸尚,成為拉動增長的旗艦引擎。精簡后的產品矩陣,反而在終端釋放出超預期爆發力,這種"減法中的加法"正是其Q2毛利率環比提升3個百分點的關鍵,開始形成"以價換量-規模降本-技術迭代"的閉環,并逐漸打破合資品牌"高定價低配置"的惡性循環。這需要的,是管理者面對困境時的眼光與膽氣。
渠道端的化學反應同樣顯著。以銷定產模式徹底扭轉經銷商庫存壓力,單店平均庫存周轉天數縮短至28天,相比2023年的62天提升顯著。當經銷商盈利能力回升,4S店也重現活力:上半年新增54家網點,更多銷售團隊從"坐商"轉向主動上門試駕服務,這也折射出市場信心回暖的本質。
以油哺電,技術本土化的破局之路
新能源固然是大勢所趨,但作為掌舵者,在經營基本面企穩的當下,上汽通用總經理盧曉保持著清醒認知:"中國燃油車市場不會消失,2027年仍將保持25%以上份額"。這一預判構筑起獨特的"油電平衡術"——XT5等燃油車貢獻65%利潤哺育電動化轉型,而研發投入占比已從3.1%提升至4.9%,200余個新增的智能駕駛、軟件研發崗位彰顯了其本土化決心。
挑戰清晰可見,更顯得時不我待。6月,新能源車滲透率已經達到53.3%,面對2026年新能源滲透率超60%的趨勢,這要求上汽通用每季度至少落地2款新能源車型。
"要用制造業的精密打磨智能化",盧曉在周年慶典上的宣言,揭示了這家擁有28年積淀的車企轉型內核。當武漢工廠100%自動化沖壓車間以±0.5mm車身公差詮釋制造底蘊,當GL8插混版以70%的季度增幅繼續穩固高端MPV市場,上汽通用正用產品證明,合資品牌的真正困局在于市場迭代速度,更在于能否將研發根系深扎中國土壤。
真正的技術革命發生在幕后。上汽通用4月發布的"逍遙"超級融合架構成為分水嶺,這個由中國團隊自主開發的全新平臺,可靈活兼容純電、插混、增程多元動力。其戰略價值在于精準切割市場:GL8插混版占據30萬以上MPV市場67%份額(乘聯會數據),而14.99萬起的別克E5憑借800V快充與磷酸鐵鋰電池組合,實現每公里使用成本較競品低0.03元的實用優勢。這種"高端電動化+主流混動化"的雙軌策略,使新能源銷量占比從去年8%躍升至當前的15%。
上汽通用在智能化領域的突圍同樣具有突破性。其與Momenta合作的城市NOA系統實測接管次數,僅為其他合資競品產品的1/3;搭載DeepSeek大模型的語音交互方言識別率達92%,超出同級合資產品28個百分點。這些本土化創新正悄然改變技術話語權,隨著逍遙架構的首批新能源車下半年密集落地,上汽通用已按下轉型快進鍵:未來兩年將實現新能源主力價位段全覆蓋,產能改造預留60%空間給電動車型。
這場始于生存之戰的復蘇,已驗證了其戰略方向和體系調整思路的可行性;在面對困境之下管理者所顯露出的膽氣和決斷,驅動著上汽通用將這一套加減法,悄然轉化為合資轉型的深度探索。在電動化與智能化交匯的產業裂谷之上,這家老牌巨頭確實經歷了轉型的陣痛,也將用迎來的曙光再度堅定戰略定力,以奪回失地、破局重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