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小龍蝦,盱眙成了初代“流量王者”,早早出圈。因此,很少有縣城能像盱眙這樣,“未見其人,先聞其名”。
上大學時,校園里有家“盱眙龍蝦”館子,恰好班上有好朋友也是盱眙人,每次和她一起路過,總會聽她興奮地介紹,“看,我們盱(xū)眙(yí)。”
龍蝦香米豐收 圖 盱眙縣委宣傳部
工作后,因為味蕾和好奇心的驅動,去過好幾次盱眙。除了實地感受盱眙人燒小龍蝦的獨特手藝,我對其“山水城林”的城市風貌也是印象深刻——在蘇中蘇北平原,你很少能夠看到如此有立體感的城市。
盱眙,值得來一次又一次。
同時,包括我在內的很多人也不免好奇,為什么,盱眙可以將小龍蝦的故事講這么多年,而且越講越有滋味?
誠然,盱眙的成功有些偶然。相比其他有些農產品,小龍蝦有一定營養價值,口味多樣,又自帶社交屬性,適合朋友聚餐、度假休閑,這些年來一直是人氣頗高的國民美食。所以在一定程度上,是小龍蝦成就了盱眙。
但要知道,小龍蝦并不是盱眙的專利。盱眙火了后,江蘇以及湖北等多地都加入了進來,競逐“小龍蝦之都”。有的在養殖上做文章,有的在口味上做特色,有的在賣點上搞差異,可謂百花齊放,但無論如何,盱眙的江湖地位一直巋然不動。
這背后絕不是偶然。這些年來,盱眙從未忘記對內功的修煉。
比如在種苗問題上,自身沒有太多高等教育資源的盱眙,依托靠近南京的區位優勢,和南京農業大學等高??蒲性核3趾献?,實現借腦發展;
養殖方面,盱眙探索推出“稻蝦共生”模式,稻田中養蝦,將稻田畝均效益較單純種糧提高了5至8倍,大大激發了農民積極性和參與度;
產業方面,盱眙由最初的“捕撈+餐飲”模式,逐步拓展為一二三產融合發展的小龍蝦全產業鏈,不斷夯實產業發展基本盤;
監管方面,盱眙每年都會對龍蝦市場進行“體檢”,并給龍蝦經營戶發信,倡導誠信守法經營,杜絕短斤少兩;
節慶方面,盱眙從一開始就注重市場的作用,每年都變換著花樣,請進來、走出去,實現區域性、全國性、國際性辦節的三大跨越……
即便如此,盱眙深知自己仍不完美,仍在努力。這份危機感和進取心,正是盱眙小龍蝦“守擂有道”的關鍵。
互聯網和社交媒體時代,城市營銷迎來了更多機會。有的城市苦求出圈之道,苦盼“潑天的富貴”降臨,卻不免掉入“流量陷阱”,忽視了內功的提升,讓人不禁想起經典電視劇《潛伏》里,吳敬中的一句臺詞,“本來想露臉,結果把屁股露出來了”。
平臺是把“雙刃劍”,“潑天的富貴”也沒那么容易接。在“流量”變“留量”的問題上,有些東西并未隨著時間和技術而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