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場上的電車種類繁多,價位也是千差萬別,從幾萬塊甚至到幾千萬的都有。
很多朋友在買車時,分不清好壞,或者預算有限,最后只好買了10來萬的電車。
因為大家都說:電車沒有技術含量,就是一個電池帶4個輪子,10來萬價格就足夠了,再貴妥妥的都是“智商稅”,
但是,用了之后才發現很多問題,似乎并非如此!
為什么這么說呢?電車到底應該怎么挑選?10來萬的電車能不能買?今天我們來講一講這個問題。

首先,低端電車,存在電池差異。
可能我們理解的電池,就是生活里常見的5號、或者7號電池,但放到汽車身上,就不是一個概念了。
因為真要這么簡單,目前的電池巨頭,就不會是寧德時代或者比亞迪了。這么多汽車廠商,也不會眼睜睜的看它們賺大錢,自己卻要付出高額的溢價了!
只能說,這里面的水,要比想象中深。

具體來看就是,低端電車的電池穩定性不同。
畢竟,任何產品在合格的情況下,也分為優良中差。普通電車,能用最好的電池嗎?不太可能!
相對而言,它們所用的電池,能量密度和穩定性會偏差。
也就是說,耐用性會低一些,出故障的概率——譬如“ev受限”類似的情況,更普遍一些。
除此之外,電池的管理水平也不同。
說白了就是汽車電池,與其說它叫電池,不如說叫電池包——里面有很多傳感器、結構件、電池管理系統等等。
因為這些系統的存在,可以更好的均衡電池壓差,監控電池的電量,避免電池的發熱,杜絕可能出現的失控問題。

別小看這一點,成本往往會非常高。
所以,某些低端電車,會采用購買寧德時代電芯,自己做封包的方式——旨的就是節約成本。
或者說,直接去購買這些電池廠家過時的產品,甚至幾年前的庫存。

其次,系統的集成度不同。
一輛汽車身上,至少有數百種功能,如何將它們統一集成起來,用一個中央系統進行合理調配,這是需要大量金錢和技術投入的。
以大眾汽車為例,為啥選擇和小鵬汽車合作,用它的電氣架構去生產大眾的電車,就是看中了這方面的技術。
別認為這方面不重要,它直接決定了智能化上限和系統的穩定性。
說白了就是電氣架構越先進,汽車就能承載的功能就越多,同時也越穩定;反之,則會有許多問題,功能很單一。

以普通電車為例,因為電氣架構一般,所帶來的結果就是“智能化程度較低,穩定性并不高”。
說白了就是,不能指望這個級別的電車,有很好的智能體驗,同時穩定性特別好——在實際使用中,或多或少會有一些bug。
此外,電控水平也會很一般,說好的500公里續航,也許400公里都難跑到。要是遭遇極端天氣,折扣力度也會更離譜。
這不是危言聳聽,拋開風阻來看,為啥這么多100度電池的電車,有的真能跑600多公里,有的往往400公里就不行了——這就是我們看不到的差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