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哪個行業熱度最大,絕對是新能源汽車,但火爆的背后,更是各大品牌的不斷內卷。
2023年,中國新能源車產銷量均為世界第一,比亞迪的全球銷量更是突破300萬輛,遠超特斯拉。2023年,也是中國新能源整車出海的元年,出口數量超過120萬輛,比2022年增長77%。
剛進入2024年,就嗅到行業的血雨腥風。如果拿東漢末年比擬現在的汽車行業,遠遠沒到三國鼎立的時候,尚處于十八路諸侯討伐董卓階段。誰會滅亡、誰能稱王,甚至是不是還有像劉備這樣此時都不會被視為一方諸侯的勢力新崛起。
2月18日,小鵬汽車CEO何小鵬在一封全員信中提到,今年是中國汽車品牌進入“血海”競爭的第一年,也是淘汰賽開打的第一年。同一天,吉利汽車集團CEO淦家閱在全員信中稱,2024年將是車市最卷的一年,“卷價格、卷產品、卷服務、卷流量”。這四個卷確實成了現在整個新能源汽車行業最好的概括。
進入2024年,比亞迪首先打響價格戰,秦系列的降價打了競爭對手措手不及,接著無論是傳統車企還是新勢力造車,都加入了降價行列,風向標特斯拉也不例外,4月份也宣布全系列降價,被寄予厚望的小米汽車在定價上也是大大超出銷售費者的預期。瘋狂降價的背后,就是犧牲利潤甚至虧本搶占市場。
小米汽車創始人雷軍坦言,現在的定價都是虧錢的;華為全力支持的塞力斯2023年虧損24億,毛利率為6.76%;蔚來汽車2023年虧損207億,毛利率為5.5%;小鵬汽車2023年虧損104億,毛利率為1.47%,零跑汽車2023年虧損42億,毛利率為0.48%。當然也有車企是賺錢的,2023年,特斯拉賺了1000億,比亞迪賺了300億,理想汽車賺了120億,但估計沒有哪家敢說在行業快速變革的浪潮下就穩坐釣魚臺。
比起虧損,更殘酷的是破產倒閉,僅2023年至今,威馬汽車、天際汽車、愛馳汽車、高合汽車相繼倒下,還有部分品牌也是負面新聞頻出,在倒閉的邊緣徘徊。
除了價格卷,產品也卷。從汽車外觀到智能座艙再到自動駕駛,各種原來在高端車才配置的功能,也越來越平民化。續航等必關心的配置不用說,奔馳E級用的高通驍龍8295芯片,在極氪、小米等20萬左右的車上也能看到;800V架構更不用說了,海外都是豪車品牌,國內最低十幾萬的車就有相關配置;空氣懸掛在燃油車時代,基本是豪華品牌才配置,現在二十多萬的新能源車也能經常看到;還記得幾年前談百米加速嗎,那會能進入3字頭,感覺是不得了的事情,現在都是比拼小數點后面的數字,更有甚者,極氪007干到了2字開頭。
服務也是新時代車企所看重的,還記得小米汽車第一批交付時雷軍親自給車主開門么,可謂賺足了噱頭,不少車企也是爭相比拼。服務態度、售后響應速度、各種附加贈送已經是標配,甚至還有直接送代駕服務的,各家品牌也是絞盡腦汁以吸引消費者。
最后說流量。當今社會論營銷,絕對是流量為王,新勢力造車的創始人,無一例外,全部下場,親自搞直播,傳統車企如長城、奇瑞,老板也時不時出現在鏡頭之前,甚至有傳聞,有車企將熱搜數量納入營銷部門的KPI。
新能源汽車行業確實卷出了成績,2023年至今,我國占世界新能源汽車份額達到64%,中國新能源乘用車的增速明顯強于世界平均增長速度。原先預計2025年實現500萬銷量,沒想到提前完成任務,成功實現彎道超車。
通過國內各大汽車行業從業者的內卷,新能源汽車行業的崛起,意義重大,不僅使中國在一個大產業中能處于世界領導地位,提升了中國在全球汽車產業的影響力,還有助于國家進一步降低對化石能源的依賴,提高能源自給率,增強國家的能源安全。
汽車擁有著龐大的產業鏈條,原先主要被外資控制,從主機廠到核心的供應商,國內產業發展舉步維艱。國產品牌的迅速崛起,從汽車零部件到自動駕駛,給自主供應鏈帶來了非常多的機會,國內創業企業也如雨后春筍般涌現。很多新材料、新技術得到很好地發展,這不僅僅有利于汽車行業,通過民營經濟帶動這些技術發展,很多也能應用于的航空、航天、軍事等領域,對國內相關產業鏈的崛起起到非常大推動作用。
新能源汽車行業的內卷還在持續,也許有的人會在行業發展的浪潮中沉淪,但這些車企的努力,改變了行業產品的定義、改變了消費者與品牌對話的地位,造福了消費者,為產業的發展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你看,他們在屏幕前努力的樣子,好像小丑。”
是啊,都是身家幾十上百億的人了!但他們的內卷,值得我們尊敬,他們在改變行業、改變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