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至今日,出口已經(jīng)不再被中國車企視為一個可有可無的選項,而是紛紛將其提到戰(zhàn)略高度。
今年1-4月,中汽協(xié)口徑,中國乘用車出口153.9萬輛,而同期乘用車產(chǎn)量765.8萬輛,出口已經(jīng)占據(jù)產(chǎn)量的20%。如果將中國汽車出口量作為一個“獨立市場”,該市場將是全球第三大(歐盟不作為單一市場)。
整體趨勢仍在上升
今年的目標市場正趨于固化。目標市場依次為俄羅斯、墨西哥、比利時、巴西、英國等,中東國家諸如阿聯(lián)酋、沙特正在冒頭,也有望擠入前5。
而出口企業(yè)今年1-4月依次為奇瑞、上汽、長安、吉利、比亞迪、長城、特斯拉等。其中,奇瑞和比亞迪出口量能快速上升,以前的王者上汽和特斯拉相對沉寂。

新能源板塊則是另一番光景。現(xiàn)在中國生產(chǎn)了全球新能源汽車的60%。各國對新能源車的進口政策,在某種意義上,就是對華新能源貿易政策。
4月份,進口中國新能源車單月超過1萬輛的國家依次為:巴西(40163輛)、比利時(25300輛)、英國(16288輛)、泰國(13949輛)、澳大利亞(12359輛)。同時,這幾個國家也是今年1-4月進口中國新能源車超過3萬輛的國家。這表明其需求上升速度,也是領先的。
不設防市場
有些國家沒有要保護的本國汽車工業(yè),國家也比較窮。這樣的國家基本躺平,怎么省錢怎么來。
今年初,埃塞俄比亞就禁止進口燃油車,原因并非環(huán)保。人均GDP 1000美元出頭的埃塞俄比亞,必須在70億美元的進口汽油(沒有冶煉工業(yè),只能進口成品油)和進口口糧之間做出抉擇。
解決方案就是進口新能源車,然后進口光伏設備。光伏帶來的問題(電網(wǎng)波動、需要火電調峰)是后話,總比加不上油強得多。

在北非和黑非洲,以及加勒比海沿岸,這樣的國家一抓一把。中國不僅能提供所有生產(chǎn)要素和消費產(chǎn)品,還能幫助建立基礎設施。如果對方缺乏外匯,中國不介意簽署本幣互換和以貨易貨。這些國家簡直是天然的對華友好型市場。
問題在于他們的購買力較低,市場容量小,貿易成本高,需要做區(qū)域一體化貿易,有望攤低成本。
到了未來某個階段,中國主機廠會逐漸重視這些市場,現(xiàn)在圈地時期大體上顧不上,屬于私人進口商的自留地。但后者的品牌慣性很強,畢竟穩(wěn)妥的生意才是好生意。
美國影響下的加墨政策
兩個最大的海外區(qū)域市場,歐盟和美國的態(tài)度都很明確,要將中國新能源車遏制在低量級的水平上。但是兩者出發(fā)點并不一致,《汽車人》曾經(jīng)提到,歐盟基本上是產(chǎn)業(yè)和商業(yè)思維,而美國則出于爭霸的政治需求。這兩個市場已經(jīng)被討論的很多了,在此不贅述。
盡管歐盟將加稅延后一周處理,但已經(jīng)確定要加。對于出口商而言,不管什么樣的政策,確定性總比不確定性要好得多。后者意味著決策和機會成本的抬升。

問題在于,美國加稅的影響下,加拿大和拉美怎么辦。
加拿大已經(jīng)有高官出來吹風說要追隨美國加稅,這雖然與總理特魯多的氣候治理政策相悖,但正像加媒所言,加拿大處于高緯度,進口電動車的安全標準審查非常繁瑣,中國新能源車在加拿大的市場份額“小到可忽略不計”。
應該沒有哪個進口商愿意承擔進口固化成本(與數(shù)量無關),然后賣不出幾輛車。這意味著加拿大的政策基本也是政治性的,而且無足輕重。
但拉美不一樣。拉美主要看兩個國家:墨西哥和巴西。很多人認為既然有USMCA(美加墨三國協(xié)議),自貿區(qū)內部之間應該消弭了貿易爭端,其實不然,美國和墨西哥、加拿大兩國的貿易摩擦常年不斷。
如果一個第三方企業(yè)(比如中企)在墨西哥建廠,目標市場是美國,只要規(guī)模上來,美國往往過兩三年就會發(fā)現(xiàn)漏洞,會對相應產(chǎn)業(yè)課以重稅(利用301條款等工具)。因此抱著這種想法投資墨西哥,不確定性很強。

比亞迪就曾經(jīng)解釋,自己在墨西哥建廠,只為了服務墨西哥和拉美市場,并未打算借道進入美國。而美國換了總統(tǒng)或者州長,可能切換對中企歡迎或者不歡迎的態(tài)度,這個不確定性,同樣勸退中企。
相對美國,墨西哥投資運營成本更高。雖然勞動力成本確實低,但土地、廠房、水電氣成本都超過美國。大家很容易得出結論,如果是墨西哥本地需求不強,建廠意義不大。這和泰國建廠的邏輯完全不同。
巴西政策確定性強
巴西則對中資貌似友好。盧拉重新上臺后積極拉攏中企,去年4月在比亞迪與福特就巴西工廠收購談判陷入僵局時,盧拉親自向王傳福許諾了一些投資條件,促成了收購談判。
巴西拉投資的意圖非常明顯,去年底改變了2015年以來對新能源免稅政策,擬定了2024年-2027年7月稅率逐級上漲的路線圖。純電和插混,雖然稅率增長節(jié)點速度不同,但都將在2026年7月達到35%,與燃油車稅率拉齊。
2024年7月1日,巴西純電進口關稅將從15%升至25%,插混進口關稅將從12%升至20%。因為這些預期的刺激,巴西4月份新能源進口同比增長1198%,1-4月增長936%。預計7月份之后,將迎來大幅回落。

這樣一來,菲亞特(斯特蘭蒂斯旗下)和豐田對巴西市場的統(tǒng)治能力,受到中國品牌挑戰(zhàn)的力度,將被削弱。總體而言,這兩個牌子在巴西本地化投資已經(jīng)樹大根深,總體上還是希望巴西加高壁壘,這么做起碼能延后中企釋放競爭力。
南美較小的市場,諸如哥斯達黎加、烏拉圭、哥倫比亞,中國電動車占比都超過60%。這符合我們剛才說的埃塞俄比亞模式。
中國車大舉進入,受影響最大的反而是阿根廷,準確地說,是部署在阿根廷的跨國品牌產(chǎn)能(主要是美企福特、通用汽車等)。今年1-4月,巴西進口自阿根廷的整車從40%跌到20%,而中國車從19%升至36%,兩者幾乎對調位置。
在南共市自貿框架內,阿根廷向巴西出口汽車,基本零關稅。而中國向巴西出口,不但萬里之遙,關稅還在往上走。即便如此,阿根廷也在與中國的競爭當中漸趨下風。這和阿根廷這段時間的魔幻政策有關。
不過,中企想要巴西市場的持續(xù)性,本地化投資似乎應該快速提上日程。畢竟超過200萬輛的汽車市場,全球只有6個(同樣將歐盟拆開看)。
轉口和平行進口
俄羅斯仍繼續(xù)穩(wěn)坐第一大出口市場。但是,俄羅斯并非對中國車毫無防范。
除了關稅15%、增值稅20%、消費稅15%,為了防止中國車企完全壟斷俄羅斯車企,2023年將“報廢稅”提升了4倍,每輛車回收處理成本增加了2萬-4萬元人民幣。這也是中國車在俄羅斯售價是中國同款車2倍以上的原因。
很多進口商利用俄羅斯主導的“歐亞經(jīng)濟聯(lián)盟”自貿框架,先從新疆霍爾果斯向吉爾吉斯斯坦出口整車,免關稅,增值稅也在3%;再從吉爾吉斯斯坦出口到俄羅斯,不用再交關稅。2023年吉爾吉斯斯坦進口了19萬輛中國車,相比2021年增長14倍。俄羅斯已經(jīng)采取措施,對轉口車和平行進口車強化了許可文件查證和征稅力度。

從今年前4個月的趨勢來看,相對2023年,中國汽車出口會攀上新臺階,但不會一帆風順。今年下半年,增速大概率會掉下來。除了不設防的中小市場,汽車消費大國,出于各種考慮,都在上新手段、強化既有措施、查缺補漏,圍追堵截中國車的輸入。
從絕對量上來說,中國產(chǎn)品在大多數(shù)海外市場并未占主導地位(俄羅斯市場除外),中國品牌令人恐懼之處在于,爆炸式增速和別具一格的產(chǎn)品力。
在不斷施加遏制手段對沖之下,中企就會面臨抉擇時刻:是采取重資產(chǎn)前置政策(立刻執(zhí)行也得數(shù)年才有產(chǎn)出),還是借力行船,賣多少是多少。
目前看到的跡象是,即便對中企嚴加防范的歐美市場,中企也在尋求投資路線,只不過意愿受挫比受到鼓舞的時候要多。像巴西這樣的市場,已經(jīng)是比較理想的投資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