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是因為看到海豹的字眼點進來的話,那么首先要向你聲明一下,這不是那個EV版的“電動寶馬”(沒錯,在我的心目中,海豹EV配得上這個名號),它原本的名字,應該叫“驅(qū)逐艦07”。所以它和那個我們熟悉的純電轎跑,本質(zhì)上一點關系都沒有。
比亞迪海洋網(wǎng)將名稱進一步整合:海豹代表轎車,海獅代表SUV。以數(shù)字來進行區(qū)分,海洋軍艦這樣的命名已經(jīng)悄然退出舞臺。
所以,如果你是想來看海豹劈彎風采的,可以先行退場了。但如果——你是單純在找一臺20萬左右、中高級代步轎車的話。
你來對了。
雖然直接改名的操作讓大家有點懵逼,但是它留給我的第一印象還是很不錯的:造型獨特,賣相精良,用的也是新平臺,定位一看就是沖著雅閣凱美瑞這樣的傳統(tǒng)B級車去的。
而且,它上市不到一年就出榮耀版了,雖然讓老車主很受傷,但14.98萬起的噱頭還是很刺激眼球。約車數(shù)日無果之后,我決定直接驅(qū)車去海洋網(wǎng)的4S店看看。
坦白說,它的車身尺寸其實和漢已經(jīng)相差無幾了,面對實車你能明顯感覺到那種大塊頭的分量感。可是為什么還是有不少人在它和漢之間選了漢呢?
我覺得可能跟前臉、車身顏色和輪圈有關系。雖然它的車長接近5m,但是它的車高也已經(jīng)逼近1.5米了,比起雅閣、凱美瑞還要高出50mm左右;加上主打的淺色車身進一步放大了視覺上的體量感,導致18寸的輪圈以及扁平比高達50%的輪胎看上去hold不住龐大的車身。如果主打色換成深色,或者干脆換上19寸輪圈,視覺效果肯定要協(xié)調(diào)不少。
不過實車看起來,的確是工藝很精良的感覺。車身的線條和以往講究立體感強的歐洲車完全不同,線條非常復雜,“拐彎抹角”的大燈搭配復雜的型面和線條,很難說它能入第一眼的眼緣——但看久了之后你就會對這種風格念念不忘。
加上大膽的藍色、紫色涂裝和良好的漆面,既顯年輕又帶著一股悶騷之氣。
內(nèi)飾更是把這種風格發(fā)揮得淋漓盡致,尤其是官圖上出現(xiàn)的那個玫紅色版本,亮騷至極。
造型好不好看先不說,做工和用料非常出色。上半部分的塑料按壓手感是軟的,下半部分甚至包裹了翻毛皮!和紫色的車身堪稱絕配。當然如果你的審美相對保守一點的話,黑色版本的內(nèi)飾也是很推薦的。翻毛皮的部分被換成了皮革,加上鋼琴烤漆面板的裝飾,哪怕是全黑配色也不會顯塑料感。
而且,整個儀表臺我從左到右按壓了一輪,除了在中央的空調(diào)出風口面板上有一些很細微的聲音之外,其它地方完全感覺不到形變和異響。當然這只是臺專放展廳的新車,時間長了會怎么樣還有待觀察。
UI絕對是比亞迪非常值得一講的地方。首先是儀表,由于屏幕面積比起秦PLUS這樣的入門級車型大了不少,而且沒有過于花哨的動效,所以信息看上去會更清晰一些。
但是細看之后,其實還是有一定的優(yōu)化空間的。比如,帶花紋的淺色背景和中央的車速、功率等核心信息的字體之間,需要再拉開一些對比度;方向盤調(diào)整完之后,方向盤的外沿還是會遮擋一部分儀表的告警燈等信息,所以排版完全可以再調(diào)整一下。
而Dlink5.0的中控首頁更值得一贊:去掉了以往的大卡片,換上了類似于問界那樣的大背景+小尺寸快捷卡片的設計,看上去整潔多了,背景也支持在壁紙、地圖界面之間切換。
當然我個人覺得卡片的尺寸可以略大一點,更方便點擊。另外下方Dock欄的功能也多了不少,利用率更高,還帶有分屏操作功能。
還有一個值得一說的地方,就是空調(diào)的調(diào)整界面。
它沒有隨大流做成一個虛擬中控臺的造型,而是保留了經(jīng)典的大尺寸圖例的樣式,好處就是調(diào)整出風口的點擊操作會非常便捷,而且一看就懂,周圍風量、A/C、溫度的調(diào)整軟開關也不會被復雜的畫面所干擾。
不過,界面的設計稍顯樸素了點,而且空調(diào)的界面完全可以做成當下流行的非霸屏的上拉負一屏的樣式,看著更簡便。
水晶擋把的設計很精致,造型小巧頗值得把玩一番,不過也是因為個頭太小了,而且位置也有些靠后,更適合的位置讓位給了手機無線充電槽,所以如果像寶馬的“大雞腿”那樣體積更大一點也許會更好,不過……寶馬在新5系上也取消了大雞腿。
然而!擋把兩邊的按鍵竟然變成了觸控式……想不到濃眉大眼的迪子也學壞了啊。
另外,車廂里中控臺和門板的飾條,沒有使用同行里常見的鍍鉻處理,而是用了一種啞光表面,這也是比亞迪慣用的方式,初次接觸比亞迪的人可能要習慣一下。
音響方面,中配的尊貴型帶有8個喇叭,再往上就是12揚聲器的丹拿音響,不過這8個喇叭日常也夠用了,低音不轟頭、高音不破音,人聲柔和、細膩度不錯,雖然沒什么厚重感,但也算是同價位里的中上水平。
前排坐姿方面,由于地板下面都鋪滿了電池,所以座椅安裝點相比同級其它轎車略高,一眼就能看到碩大的車頭,如果你是一個喜歡躺在浴缸里一般的“戰(zhàn)斗型”坐姿的人,那恐怕它就不是很適合你了。但是前排的座椅很寬大,而且柔軟度不錯,很適合那些習慣優(yōu)哉游哉的享受型駕駛者。
后排的H點整體也略高,但是支撐性不錯,能撐得住大腿,腳也能塞得進前排下方的空隙,只是靠背的角度略偏直。
頭部空間中規(guī)中矩,我1米74左右的身高坐進去,頭頂大概還有一拳左右的空間。座椅很貼心地保留了比例放倒功能,而且?guī)в泄潭▋蓚?cè)安全帶的扣子,防止椅背翻到完再裝回去之后安全帶被夾住。
還有一個值得夸贊的地方,無論是前排下方鏤空位置、還是后排中央,保留的USB口都是一個Type-A、一個Type-C!
這一點在當下的新車里非常重要。要知道如今很多新車在產(chǎn)品定義的時候,壓根就沒考慮到,國內(nèi)還有很多地方使用的手機或者電子設備更新?lián)Q代的速度遠沒有一線城市那么高,于是在預留USB口的時候直接全做成了Type-C口,這就是明顯脫離群眾的行為。所以保留Type-A接口這一點,我要給迪子一個大大的贊。
再給大家看看尾箱,550L的容積甚至可以媲美一些SUV車型,日常絕對夠用了,而且內(nèi)部四周非常整齊,利用率也很高。不過因為車尾比較短,所以開口的上沿不夠長,導致開口的角度有點偏下,放一些比較大的東西時可能需要適當貓一下腰。
接下來該把車開上路了。
的確,它的人設,就是一臺徹頭徹尾的行政型轎車,給人的感覺就是一個字——“軟”,千萬不要想象成EV版那樣,對它有任何激烈駕駛的遐想。
首先是動力,它的輸出風格就像是個CVT,標準模式和ECO模式下會給人一種“肉”的錯覺。然而不知不覺地,你的車速就已經(jīng)輕松突破80km/h了,所以它的加速能力絕對不差,但是油門的線性度可能不太符合一些所謂“老司機”的預期。
哪怕切到SPORT模式,全油門狀態(tài)下的沖擊感也不過是略強一點而已,而且給油大概六成以上就會激活發(fā)動機,此時的噪音尚可接受——因為這套佳通輪胎的胎噪,會把發(fā)動機的聲音給掩蓋過去。
好在這臺海豹DM-i帶有前排雙層夾膠玻璃,低速的發(fā)動機噪音和風噪并不會太明顯。
底盤也呈現(xiàn)出一種軟的風格,首先是轉(zhuǎn)向,低速挪方向盤的時候手感偏重,但是一上路,車速起來之后就變得很輕。阻尼倒是很均勻也很細膩,打起方向盤來順滑而高級,但是電子味略重,也沒什么路感,隨角度的阻力增益不是很明顯。
剎車腳感線性,制動力也讓人放心,而且剎車末端控制得不錯,有了舒適剎停功能,也不需要為了激活AUTOHOLD而刻意去重踩一腳。
懸架的調(diào)校風格有點像是福特,很擅長過濾細碎的震動,適合處理碎石路、鋪磚路面那種路面,面對大一點的溝壑也不是問題,你甚至可以用40km/h-50km/h左右的車速“生吃”一些比較硬的減速帶,但是面對一些起伏比較多的路面,會讓人感覺有點暈。
由于車底有大電池作為壓艙物,所以過彎時的側(cè)傾控制得還不錯,車身的跟隨性也可以接受,不會出現(xiàn)底盤拽著車身過彎的感覺,所以要豁一把也不是不行,只不過動力的風格會迫使你冷靜下來。事實上,舒舒服服的在路面上巡航才是它最該干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