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第十四屆北京國際電影節在北京舉辦,本屆北影節首次開設AIGC電影短片單元,并由北京國際電影節組委會主辦、中國傳媒大學動畫與數字藝術學院承辦。本次AIGC電影短片單元匯聚來自全球430余部AI作品進行評比和展映,同期還舉辦了AI創作論壇、AIGC視頻技術應用講座等,聚焦人工智能技術在影視工業中的應用與創新性探索。
4月24日,第十四屆北京國際電影節首屆AIGC電影短片單元在中國傳媒大學動畫與數字藝術學院啟動。光明網記者 王蕾攝
“AIGC環境下創作者的機遇與挑戰”論壇于24日在中國傳媒大學舉辦,業界和學界代表圍繞AI時代動畫創作,AI藝術,AI對影視、文旅、廣告的影響等主題,深入探討AIGC領域的前沿議題,共同探索以全新的AIGC表達方式為影視創作提供活力,助力影視工業的變革與發展。
AI技術讓我們重新審視創造力
當前AI技術在全球范圍內引發劇烈變革,2024年2月OpenAI開發的文生視頻模型Sora公開了幾段演示視頻,更是引起影視行業對生成式人工智能的迭代進化及內容生成能力的關注。對此,中國傳媒大學動畫學院院長王雷表示,目前人工智能作為影視或藝術的生產工具,還無法替代藝術家的視角和勞動,但卻可以成為創作者的助力。
針對人工智能技術在電影領域內的應用,王雷提出三種模式,一是現有電影制作技術的AI化,即在常用的生產工具內植入人工智能功能,取代原有制作流程中的重復勞動環節;二是AI作為低制作成本的素材生成器賦能UGC創作,以“AI+短視頻”的方式改變視頻消費模式;三是通過專業的AI模型訓練、調優與數據挖掘,完成高品質的內容創作,實現流水線生產。
“使用AI可以完成以往我們沒有辦法做到的動畫效果,AI技術更多是解放生產力。”在王雷看來,AI最大的價值不是降低成本、縮短制作周期,而是幫助創作者有能力去做以前想做,但是又做不出來的內容。王雷說,“人工智能在藝術領域,電影領域內,最大的價值在于讓我們去重新思考什么是創造力,什么是藝術,什么是藝術家該做的事,讓我們少一點腦力搬磚,多一些勇敢的創造。”
創意+審美是未來設計師最需要的能力
“在人工智能領域,我們這個時代可以被叫作生成的時代。”華中科技大學建筑與城市規劃學院副院長蔡新元認為,隨著圖像、影像、文字、音頻等領域涌現出大量人工智能工具,對于設計師而言,AI達成的是對數據信息的高速提煉和工作流程加速,設計師獲得的是更多的創意靈感。
蔡新元圍繞AI藝術設計創作實踐,從大模型建立、創作流程革新、設計專業人才培養方向等多維度探討了人工智能時代設計的特點。他認為,AI設計的本質是創意,重在創作者對事物的理解;AI技術已經打破了設計的學科邊界;AI設計的工具是大語言模型,使得創意的邊際成本降低為零;AI設計的方法是生成。
對人工智能時代的設計而言,學會與AI合作和控制AI是關鍵,依據人工智能的特點創造新的設計方法體系。未來設計的程序從調研用戶需求、設計表達、訓練模型、到AI生產,每個環節都離不開人工智能的輔助,這對設計人才的專業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蔡新元指出人工智能藝術要求設計師至少需要具備以下“四力”:問題力,設計的關鍵在于能發現問題;創意力,設計創意是設計亮點的核心未變;審美力,審美能力主導設計走向;組織力,團隊協作是重要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