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民銀行發布《非銀行支付機構監督管理條例實施細則(征求意見稿)》(以下簡稱《實施細則》),向社會公開征求意見。
中國人民銀行《非銀行支付機構監督管理條例》(以下簡稱《管理條例》)已經于2023年12月19日公布,并將在3天(5月1日)后實施。作為該條例的配套保障措施,《實施細則》的披露意味著金融監管部門旨在提供清晰、具體的監管規則指導業界,以推動新舊支付業務分類方式平穩過渡。
《實施細則》共六章、八十條,本文擬從對行業影響以及用戶權益保護角度簡析《實施細則》。
支付業務重新分類:注冊資本提高,監管門檻提升
中國人民銀行披露的相關數據顯示,截止2023年末,全國支付機構年交易量超1萬億筆、金額近400萬億元,分別占全國電子支付業務總量的約八成和一成,服務超10億個人和數千萬商戶。
2023年底,《管理條例》提出了對支付業務重新分類。《實施細則》無疑對業務分類進行了詳細的說明,并對于市場普遍關注的問題給予明確回應。
在《實施細則》中,明確規定儲值賬戶運營、支付交易處理業務分別細分為Ⅰ類、Ⅱ類,并明確了新舊分類方式對應關系。
原銀行卡收單支付業務許可歸入支付交易處理Ⅰ類,經營地域范圍不變;僅開展移動電話支付、固定電話支付、數字電視支付,不開展互聯網支付的,歸入支付交易處理Ⅱ類。支付業務重新劃分后,相關機構支付業務許可證登記的業務類型也應該進行同步調整。
與此同時,《實施細則》對支付機構制度建設作出規定,要求支付機構應將監管要求全部納入其公司制度。
支付業務的重新調整劃分,也關聯著支付機構的注冊資本要求。
《管理條例》此前提出,非銀行支付機構凈資產與備付金日均余額的比例應當符合中國人民銀行的規定。《實施細則》進一步明確了分段階梯式設置支付機構凈資產與備付金日均余額比例,采取超額累退方式:備付金日均余額不超過500億元人民幣的部分,按照5%計算;備付金日均余額超過500億元人民幣至2000億元人民幣的部分,按照4%計算;備付金日均余額超過2000億元人民幣至5000億元人民幣的部分,按照3%計算;備付金日均余額超過5000億元人民幣至10000億元人民幣的部分,按照2%計算;備付金日均余額超過10000億元人民幣的部分,按照1%計算。
同時從事上述兩種以上業務類型的,注冊資本最低限額附加值按照前述規定加總計算。由此計算,持有全牌照許可、在全國展業的支付機構注冊資本,最低限額為人民幣4億元。
從《實施細則》的要求可以看到,對支付機構注冊資本金額度并沒有采取硬性的門檻要求,而是根據業務范圍、牌照類型和地域范圍做出細化,相關機構可以根據實際情況進行調整。從實際運行上看,為了滿足監管要求,業務規模越大的支付機構需要的注冊資本金投入就越多,事實上提高了行業準入門檻。
上述分類管理要求以及對注冊資本金的新規要求,能促使企業根據監管要求自行調整,不滿足監管要求者勢必將被淘汰出局。

用戶權益保障獲得制度性提升:隱私保護、收費調整
《實施細則》在用戶合法權益保障上,提出了明確要求。
首先,新細則要求支付機構公開透明地展示其行政許可工作的流程和內容。對于支付寶和微信支付這類非銀支付機構而言,這意味著需要更加清晰地展示其支付業務的各個環節,從用戶身份信息的核實、交易記錄的保存到收費標準的公示等,都需要做到公開透明。這不僅有助于提升消費者對這兩家公司的信任度,也有助于整個支付市場的規范化發展。
在過去,由于監管的不透明和模糊性,支付寶和微信支付等支付機構在某些業務環節上可能存在不規范的行為。例如,有些用戶可能對自己的交易記錄不夠清晰,或者對支付機構的收費標準存在疑慮。而新細則的實施,將使得這些支付機構必須公開其業務流程和收費標準,讓用戶能夠更加清晰地了解自己的權益和義務。同時,這也將有助于消除一些不法分子利用支付機構進行非法活動的可能性,進一步保護用戶的合法權益。
其次,在用戶權益保障方面,新細則提出了更為細致的要求。例如,新細則對支付機構保存用戶資料和交易記錄的時限提出了明確要求。支付機構需要自業務關系結束后或一次性交易結束后至少保存用戶身份資料5年,對交易記錄也需保存至少5年。這一規定有助于保障消費者的信息安全和隱私權益,防止因用戶資料泄露或濫用而引發的風險。同時,也為消費者提供了在發生糾紛或爭議時追溯和證明交易事實的依據。對于支付寶和微信支付而言,它們需要確保用戶資料和交易記錄得到妥善保存,并在收費調整等涉及用戶利益的事項上提前進行公示。這要求它們在運營過程中更加注重用戶利益的保護,避免損害用戶權益的行為發生。
在過去,由于用戶信息保護意識的不足和監管的缺失,一些支付機構在用戶信息保護方面存在漏洞。而新細則的實施,將使得支付寶和微信支付等支付機構必須更加重視用戶信息的安全性和隱私性。它們需要建立完善的用戶信息保護制度,采取技術手段和管理措施,確保用戶信息不被泄露、濫用或非法獲取。同時,在收費調整等涉及用戶利益的事項上,這些支付機構也需要提前進行公示,充分尊重用戶的知情權和選擇權。
新監管框架下展望:平穩運行是政策所期
2023年末,中國人民銀行相關負責人還在國新辦舉辦的政策例行吹風會上表示,“如果按支付筆數來算,八成是支付機構,兩成是銀行;如果按支付金額來算,大頭是銀行,小的比例是在支付機構。”
由此可見,非銀支付機構在服務民生、快捷支付上貢獻巨大,已經與銀行形成共同服務支付需求的整體,加強對非銀支付機構的監管促使行業平穩運行,是政策所期。
在風險管理方面,《實施細則》對支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就應對而言,企業需要確保以下合規舉措更好的防范和減少支付領域的風險:
一是需要嚴格按照規定,確保注冊資本和凈資產與備付金日均余額的比例符合要求;二是要建立完善的風險識別、評估、監控和處置機制,加強對交易風險的監測和預警,及時發現和處理潛在風險,并做好內控制度的執行;三是保持敏銳的洞察力和應變能力,需要密切關注監管政策的變化和市場需求的變化,加強與監管機構、合作伙伴和用戶的溝通與協作,共同推動支付行業的健康有序發展。
必須看到,新細則還加強了對支付行業的反壟斷力度。對于支付寶和微信支付這樣的市場巨頭來說,這意味著它們需要更加注重合規經營,避免觸碰反壟斷紅線。這有助于維護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防止市場壟斷和不正當競爭行為的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