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2023年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2023年“大國工匠年度人物”、漢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研發中心研發經理彭菲(引題)
做有溫度的人工智能(主題)
北京日報記者 王天淇
走到辦公室門前,伸出手掌,在門禁上方10多厘米處一晃,“咔”的一聲,門開了。
這識別的可不是掌紋,而是手掌里的靜脈紋路。“手掌靜脈是手掌活體時才存在的特征,無法仿造,安全等級更高,隱私性也更好。當然,采用非接觸方式進行識別,難度也更大。”說起這些研究,彭菲如數家珍。
早在清華大學讀書時,彭菲就學習了很多跨領域學科的知識,圖像處理、模式識別、計算機視覺……從那時起,她就對人工智能算法產生了濃厚興趣。2010年碩士研究生畢業后,彭菲來到漢王公司,如愿成為一名算法工程師。彼時,人工智能還是個冷門專業,但彭菲堅信,這是一項可以造福人類的技術,“它充滿了未知和挑戰,也蘊藏著無窮的潛力。”
彭菲接到的第一個項目,是紅外人臉識別產品升級項目。早在2008年,漢王就推出了全球首款嵌入式人臉識別產品,這雖然打破了國外的技術壟斷,但因為算法對適配芯片的算力要求很高,當時市場上的人臉識別產品主要依賴國外芯片處理器。彭菲的任務就是讓人臉識別算法匹配國產芯片,從而更好地為國家所用。
一開始,彭菲帶領團隊信心滿滿地投入這項工作,但現實給她潑了一盆冷水。“把最初的算法移植到國產芯片后,識別速度很慢,基本沒法用。”于是,她和團隊成員查閱大量資料,經過幾個月數十次的算法迭代和無數次測試,終于將人臉識別算法提速近10倍,在國產芯片上的運行速度和準確度也大幅提升,讓嵌入式人臉識別產品價格從萬元級降低到千元級,從而更好地實現大規模應用。
此后,隨著漢王公司研究重點的不斷延伸,彭菲又先后主導了可見光人臉識別、手掌靜脈識別、指靜脈識別、虹膜識別、步態識別等多種生物特征識別技術的研發。這些技術曾先后服務過APEC峰會、G20峰會等多個重要大型活動,搭載這些技術的產品也銷往全球多個國家和地區,極大地便捷了人們的生活。
與此同時,彭菲還牽頭視頻智能分析算法的研發和配合產品化工作,開發出人車結構化、煙火檢測、人群聚集、異常行為檢測等幾十種算法功能,嵌入到漢王視頻智能分析平臺。比如,要巡檢鋪設在廣袤無人區里的輸油管道,傳統人工巡查費人力、效率低,使用視頻分析技術就可以將這個過程自動化,攝像頭覆蓋范圍內的管線發生任何異常都會觸發自動報警,將情況直接通知到安全責任人手機上。這些功能自2019年投用至今,已累計為國家挽回了上百億元損失,保障了人民生命財產安全。
近一年多的時間,彭菲又開始帶領團隊攻克多模態大模型算法。去年,由彭菲牽頭研發的漢王“天地大模型”正式發布,已在古漢語、法律、辦公、教育、醫養等多領域落地應用。“在古漢語領域,‘天地大模型’就像是古漢語專家,具備古文檢索、創作、翻譯,歷史人物問答,句讀標引著錄等功能;在辦公領域,搭載了大模型的電紙本擁有語音實時轉文字、智能化會議紀要、語稿整理、文章創作等功能。”彭菲說,現在,搭載了教育大模型的產品還具有自動批改作業、外語口語陪練、閱讀陪伴等功能,就像是孩子的專屬AI教師。
去年,彭菲先后獲評全國五一勞動獎章和“大國工匠年度人物”,她感到非常振奮,不僅是因為個人的辛勤付出得到了認可和鼓勵,更因為在這個時代,有一個公平、開放、包容的平臺,讓越來越多默默耕耘、潛心科研的工作者們得到肯定。“大國工匠的范疇隨著時代發展而變化,但執著專注、一絲不茍、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本質沒有變。”彭菲說。
從生物特征識別、智能視頻分析到語音識別與合成、自然語言理解,再到AI大模型,彭菲在不斷超越自我,但始終不變初心,“與人工智能共成長,研發出更有溫度的AI產品,讓技術服務于人類。”她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