領域巨變:七家中國新能源公司的份額,已經比主宰20世紀的石油七姐妹還要大!
彭博社專欄作家戴維·菲克林的文章寫道,中國清潔能源技術的崛起,很大程度上已經影響了地緣政治。
說到能源,你肯定聽說過埃克森美孚公司、雪佛龍公司、殼牌公司、英國石油公司、道達爾能源公司、康菲石油公司和埃尼公司嗎?
那通威股份、協鑫科技、新特能源、隆基綠能、天合光能、晶澳太陽能和晶科能源呢?
如果前幾個名字是耳熟能詳的巨頭,而后面幾個名字則比較陌生,那么或許應該重新審視一下自己對哪些公司正在為世界提供更多能源的看法。
從合理的角度來看,后者與石油巨頭們一樣重要,甚至更重要。
這是一個顯著的轉變。在20世紀中期左右,大型國際石油公司的一些前身獲得了如此強大的實力,以至于被冠以“七姐妹”的綽號,這些能源生產商的全球影響力之大,足以左右政府的興衰。一系列國有化浪潮和1973年的石油危機終結了這一模式。
注:七姐妹指的是三家較大的石油公司與另外四家石油公司所組成的壟斷性企業聯盟,曾對世界石油市場影響甚巨。1950到1960年間,聯盟曾大舉于中東鉆油,但1970年代之后,因為石油輸出國組織的成功,此聯盟走向解體。
由于中國太陽能產業的不可阻擋的崛起,一場新的變革正在蓄勢待發。
要想理解這一點,最好的辦法是思考石油公司最終為世界提供了什么:并非原油或天然氣,而是這些碳氫化合物化學鍵中鎖定的關鍵成分,能量。同樣,太陽能設備制造商最終為我們提供的并非硅和玻璃面板,而是可以從太陽獲取能量的機器。
每年,每組公司都會為世界提供新的有用能源。從許多方面來看,太陽能公司已經超越了大型石油公司。
要了解如何計算,可以先將這些大型石油公司生產的原油桶數和天然氣立方米數轉換為能量單位,艾焦耳。一艾焦耳(等于十萬億焦耳)的電力足以滿足澳大利亞、意大利或臺灣地區一年的用電需求。
大型石油公司每年生產大量能源:埃克森美孚每年生產約8.3艾焦耳,殼牌每年生產約6.2艾焦耳。
然而,其中絕大部分都被浪費了。新鮮開采的原油中只有約五分之一的化學能,最終轉化為汽車和卡車的動能,因為煉油廠和汽車發動機將大部分能量轉化為無用熱量和噪音。 燃氣輪機在將甲烷轉化為電能方面效率更高,但考慮到從氣井到電插座的損耗,效率最終也只有三分之一左右。
粗略估計,石油公司油井輸出的能源只有約四分之一轉化為可用電力。
我們可以對太陽能進行類似的轉換。生產太陽能電池板多晶硅原材料的通威、協鑫或新特等公司,以每年公噸為單位來衡量產能。將這一數字轉換為隆基、晶科等公司生產的太陽能電池的吉瓦數,并最終轉換為最終面板將產生的艾焦耳數,是一個簡單的過程。
將兩者并排比較,結果令人震驚。目前最大的多晶硅生產商,完全可以與英國石油公司、埃尼集團和康菲石油公司等大型石油公司相媲美,而面板制造商也不甘落后。如果通威繼續推進去年12月宣布的在內蒙古建設40萬噸多晶硅工廠的計劃,產量將增加近一倍,甚至可能超過埃克森美孚。
這仍然低估了實際情況。石油公司最終開發的石油儲量可以維持未來十年的生產。同樣,太陽能制造商正在建設一座工廠,工廠可以年復一年地生產出類似數量的產品,直到設備磨損或過時。
如果考慮每組公司無需大量額外投資即可生產的產品,將石油公司的地質儲量與太陽能公司在折舊耗盡工廠之前能夠生產的產品進行比較,顯然,清潔能源已經遙遙領先。
這仍然忽略了一個關鍵因素。隆基在2024年出售的太陽能電池板將發電數十年。大多數產品都有25年的質保期。然而,今年出售的石油和天然氣幾乎都在幾個月內用完。如果你看一下每生產一塊太陽能電池所體現的全球經濟長期能源流動,那比大型石油公司提供的能源多出許多倍:
將石油和太陽能進行比較,可能會被人批評為“以蘋果和橙子作比較”,但如果你買蘋果和橙子,通常都會看到標簽上標明了所含的千焦耳,我們也應該對石油和太陽能企業提供的千兆焦耳進行同樣的標注。
水果、燃料和電力最終都能提供可測量的能量流。
自第一次工業革命以來,煤炭資源豐富的英國、德國和美國逐漸占據主導地位,原油的興起為俄羅斯和中東帶來了權力和財富,同時擴大了美國的全球領先地位。
目前,有七家中國公司在21世紀能源領域擁有比20世紀石油“七姐妹”更大的股份。如果你想了解華盛頓的地緣政治焦慮的根源,就不能忽視這一事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