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最近有什么審美潮流席卷了我們的生活,那一定是“新中式”。盤扣褂子搭馬面裙、中式襯衫搭亞麻闊腿褲、旗袍搭盤發……無論是網上的穿搭帖還是現實中,類似的搭配隨處可見。不管是明星還是潮人,沒有人能抵擋住它的魅力。
傳統文化之美,不僅存在于服飾中,也存在于詩詞、書畫、山水、禮樂之中。它們的交匯與融合,才構成了恢弘且歷久彌新的美學畫卷。沒有哪一種潮流能夠如中式美學這樣,美出了千般顏色、萬般姿態。

從2022年的《只此青綠》,到2023年的《踮步橋》以及2024年的《錦鯉》,春節聯歡晚會從漸漸淡出年輕人的視線,到重新收獲關注,這幾個舞蹈節目功不可沒,這些舞蹈將中式美學演繹到了極致,讓人驚嘆其中的精美絕倫。而同樣讓人嘖嘖稱贊、頻頻出圈的還有來自河南的“中國節日”系列,以中國傳統節日為切入點,實現了口碑和流量的雙贏,觀眾評價為 “國潮之美驚艷了世界”。
《只此青綠》中,我們看到的是舞蹈,走近的卻是《千里江山圖》,“心中若能容丘壑,下筆方能匯山河”,在舞臺上舞出的青綠,也正是中華文化的氣質與魂魄。《碇步橋》的靈感源于泰順的碇步石橋,這座橋被譽為“世界上歷史最悠久的橋梁”,因為流水間隔著石橋,使得行走的過程變得緩慢,但卻能以綠水青山相伴,江南的韻味與詩情得以很好地詮釋和展現。而《錦鯉》通過舞者跳脫靈動的“游動”將美好寓意送給觀眾。
中式美學總是有著一種“猶抱琵琶半遮面”的含蓄,卻因為背后豐富的意境而成就獨特的東方藝術。曾經,我們身邊也出現過諸如韓流、西式等文化的滲透,然而中式美學猶如刻在中國人身上的基因,一旦打開,便能夠在各個領域帶來千般出色、萬般姿態的新潮流,稍顯花邊就能引起國人心靈上的共鳴。伴隨越來越多的新中式融入我們的衣食住行,相信新的時代下,中式美學將不斷擦亮我們的觀感,刷新我們的審美。
——費曉曉
在我的生活中,中式美學如同一道獨特的風景線,時常給我帶來驚艷之感。尤其是在那些看似平凡卻蘊含深意的細節,我更是被中式美學的魅力深深吸引。
一次偶然的機會,我參觀了一場中式傳統工藝展覽。在展覽上,我被一只紫砂壺所驚艷。那是一只小巧精致的紫砂壺,表面呈現出一種深沉而溫潤的色澤,仿佛蘊含著歲月的痕跡。壺身線條流暢,壺嘴和壺把的設計更是恰到好處,既有實用性又充滿了藝術感。當我輕輕捧起這只紫砂壺時,仿佛能夠感受到它所散發出的獨特韻味,那是一種沉靜、內斂而又充滿力量的東方之美。
除了傳統工藝,中式美學的魅力還體現在日常生活中的點滴細節中。記得有一次,我在一家中式茶館里品茶。茶館的裝飾簡約而典雅,墻壁上掛著一幅山水畫,幾盆綠植點綴其間,營造出一種寧靜而祥和的氛圍。當我坐下來,服務員為我沏上了一壺龍井茶。那茶香四溢,清新宜人,仿佛能夠將我帶入一個遠離塵囂的世界。那一刻,我深深感受到了中式美學所倡導的和諧、自然、內斂的生活方式。
此外,我還被一些中式傳統服飾所驚艷。有一次,我在一家古董店看到了一件清代的旗袍。那件旗袍以深紅色為底,上面繡著金色的龍鳳圖案,寓意著吉祥和富貴。旗袍剪裁得體,線條流暢,穿上它仿佛能夠穿越時空,回到繁華的古代世界。這件旗袍不僅展現了中式服飾的精湛工藝和獨特魅力,更讓我感受到了傳統文化的深厚底蘊和無限魅力。
這些看似平凡卻蘊含深意的細節,讓我深刻體會到了中式美學的千般出色。它不僅僅是一種審美表現,更是一種文化傳承和精神追求。
在未來的日子里,我將繼續探尋和感受中式美學的魅力。我相信,在這個充滿變革的時代里,中式美學將會以更加獨特和多彩的姿態展現在我們面前,讓我們在欣賞美的同時,也能夠更好地傳承和發揚中華傳統文化。
——周志軒
中式美學博大精深,宛如浩渺星河,令人心馳神往。我對蘇氏園林略有了解,就已被其獨特魅力深深吸引。
蘇氏園林興起于北宋,歷經歲月滄桑,承載著豐富的歷史文化內涵。正如葉圣陶先生所言:蘇州園林是我國各地園林的標本,誰如果要鑒賞我國的園林,蘇州園林就不該錯過。
步入蘇氏園林,仿佛置身于一個夢幻般的世界。洞門、漏窗、花窗等元素巧妙分隔空間,透露出若隱若現的景致,增添了景觀的層次感和神秘感。曲橋、回廊蜿蜒曲折,引領著人們漫步于園林之中,感受其獨特韻味。園中的亭臺樓閣錯落有致,風格各異。
水池波光粼粼,倒映著周圍的亭臺樓閣和綠樹繁花,如夢似幻。拙政園留聽閣內,布局精巧,裝飾雅致,透露著古人的高雅情趣。滄浪亭古樸典雅,梁柱間透露出歲月的痕跡,仿佛訴說著過往的故事。
蘇氏園林中的一草一木,皆經過精心布置。古木參天,繁花似錦,與園林建筑相互映襯,構成了一幅生機盎然的畫卷。不同季節的花卉交替綻放,在不同的時節展現出各異的風采。
“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正如陸游所言,蘇氏園林的布局巧妙,一步一景,讓人驚喜不斷。遙想當年,歐陽修常于庭院中與友人品茗論道,談笑風生,何等愜意。
我對蘇氏園林的了解,只是一個起點。未來,我將繼續探索中式美學的奧秘,感受它的博大精深。
——鄭圣樂
玉石藍、雨山青、海棠紅、緗葉黃、相思灰……自在流淌于天地間的斑斕國色,淡得那么清麗素雅,濃得那么明艷動人,連名字都充滿詩情畫意,透著不可復制的高級感。四季流轉,在節氣輪回更替中,傳統國色織就滿庭芳華,盡顯中式美學魅力。
自古以來,色彩是人們感知世界萬物的方式之一。從精致的名字可以看出,中國人對顏色的刻畫心意獨特,在色彩中蓄入情感、融入文化,形成了底蘊獨特的“東方印象”。若想讀懂風雅東方的審美語言,就要讀懂國色。以當下頻頻出圈的“新中式”設計為例,細看這些服飾的配色,你會發現一脈相承的美學符號。中國紅配珠光白,大氣典雅;天青色加玉脂白,清新脫俗;湖水綠與藕荷色,溫柔雋秀……中式配色如同隨意揮灑在宣紙上的墨,濃淡相宜暈染出靈動的韻味,美得不一而足,令人驚艷。
我出生在一個冬日的清晨,母親說她被熱烈張揚的天際曙色所傾倒。出于對傳統中國紅的鐘愛,家人為我取名為“紅”,從小到大,紅色成為我衣柜的主色調。成家立業后,偶爾說起我名字的由來,母親的話語中總帶著些許抒情的意味。有了情感的渲染,我很難不對那抹紅產生悸動。在北京出差時,我遇見了那座朱紅的城墻。歷經多少王朝迭代、悲歡離合、命運沉浮,藍天下赤豆般的紅依然如故、攬盡風光。被這種大開大合的韌勁所觸動,抵不住美好寓意的呼喚,并不迷信的我在那里入手了人生第一條開運紅繩以作紀念。
2023年春晚舞臺上,桃紅、凝脂、緗葉、群青、沉香5種主題顏色,正色為經,間色為緯,展現了一場國色之美的盛宴,無數人為之心醉。未來,中式美學勢必走向世界,被更多人看見。
——董紅
最近在逛商場時,我驚喜地發現中式服裝悄然占領了各大服裝店的顯眼位置。無論是那點綴著精致盤扣的刺繡上裝,還是圖案繁復的馬面裙,這些融合了傳統服飾元素的服飾無不彰顯著“新中式”的獨特魅力。顯然,“新中式”已經成為了當下的潮流焦點。
記得最初接觸的“新中式”,是一家我鐘愛的店鋪上新的中式服裝。那時改良漢服剛剛嶄露頭角,雖然受眾相對較小,僅限于一小部分圈內人士,但作為一名熱衷于探索各種小眾風格的“三坑”少女,我也被“新中式”的魅力所吸引。
為什么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喜歡“新中式”?其實不難理解。年輕人追求個性穿搭,而“新中式”恰好提供了無盡的靈感和樂趣,只需搭配上一件“新中式”服飾,便能立刻煥發出別樣的韻味。更重要的是,“新中式”還是一種內在的精神追求和文化認同,它的美在于隨性而不張揚,底蘊深厚而又不失時尚感。
“中式美學”其實并不是第一次給我們帶來震撼,2022年北京冬奧會開幕式上的二十四節氣短片,至今仍舊令我印象深刻,每一幀都如同畫卷般精美絕倫,將中式的美學與現代科技和運動完美結合,展現了詩意盎然的獨特世界。從河南春晚水下“飛天”的美景到今年春晚李白“穿越”對酒當歌,中式元素一次又一次驚艷了我們。
前些年的馬面裙抄襲事件,點燃了無數青年為傳統文化發聲的激情,也讓我深刻領悟到文化自信的重要性。如今,我身著融入傳統元素的“新中式”服飾漫步于街頭巷尾,不時也會收到行人的夸贊。我們應當以更加自豪的姿態,展現東方文化的深厚底蘊和獨特韻味,將傳統文化傳承下去。
——楊晨偉

與其他曇花一現的流行不同,中式美學這股潮流并沒有隨著時間而淡去,反而走向了世界。——丁丁
如今,不僅世界奢侈品牌女裝從馬面裙中找尋設計靈感,而且還有外國人專門穿上中式服裝,在直播間介紹中國傳統文化。——問紫
當我們驚艷于這些韻味非凡的中國元素時,殊不知,它們甚至只是五千年文化傳承下的一個小小縮影。——玻璃杯
現在流行的拉花,早在宋朝就已經流行開來。宋朝的茶百戲,用茶匙就能在茶湯上作畫,且畫面栩栩如生。由此可見中式之美傳承已久。——華聞
瑰麗、壯闊、古樸、清新……你可以用任何詞來形容中式美學,但卻沒有一個詞能體現出它的包羅萬象。——言幾又
中式美學才是中國人最頂級的審美。——維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