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社會,人格教育越來越受到關注,“培育孩子健全的人格”正在成為一個教育共識。但什么是健全的人格,如何培養健全的人格,也引發了熱烈討論。
作為心理學術語,人格特指人的思維、情感和行為的典型模式,具有客觀性和穩定性。在中國傳統文化中,人格還具有很強的道德意蘊,以綜合的形態展示人的價值取向、內在德行、精神品格。
儒家對理想人格作出多方面規定:既有仁愛的情感以及堅定、自主的意志,又與自覺的理性相融合,從而完美的人格表現為知、情、意的統一。它強調,人格不能偏向一端,而應當在各個方面獲得較為協調的發展。
中國傳統文化所講的人格,不同于西方心理學主要在個人主體層面所講的人格,也有別于西方現代化所催生的個人主義價值觀。個人主義的弊端暴露已久,西方世界不乏對其批判。在這樣的背景下來思考青少年的人格教育,無疑更應該向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尋找智慧。
典范與日常的結合——
儒家以君子、圣賢作為理想人格的典范。張元濟在《中華民族的人格》中,選取了歷史上有名的義士作為榜樣。這些典范與榜樣似乎與日常生活中的普通人相距甚遠。然而,孟子認為,“人皆可以為堯舜”。張伯苓提出“德智體三育”的“完全人格”要求,于漪認為夯實學生做人的基礎關系國家的千秋萬代,也關系學生的青春。這些理念均強調,將人格典范落實到具體生命上,落實到日常生活中。
個性與社會性的結合——
現代教育的一大特征是對個性的發展與彰顯。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理想人格并未排斥個性。不論是成己,還是內圣,都沒有否定個體人格的存在。但也要看到,個體人格從來是不能孤立存在的,成己以達人為目標,內圣以外王為抱負。離開了家與國,己也不存在了。
用馬克思主義的觀點來看,人格是個性與社會性的統一。人格教育要有利他意識,要有對社會的關懷以及對家國的關切。中國人常講的“格局”,就是私利之外的他利,就是個性與社會性的結合。只有在與社會性的結合中培育青少年的個體性人格,才能找到平衡,并為生命找到意義。
歸根結底,只有具有利他意識,具有社會性意識,才能真正做到利己,并完善個體的人格。
歷史與時代的結合——
2000多年前,中國古人留傳下來的人格榜樣和理想還在熠熠發光。正因為有這些榜樣和理想,我們在自稱中華兒女之時才會有明確指向和豐富內涵。
青少年是時代的主人翁,是民族的未來。青少年的人格教育不僅具有個人意義,還具有歷史和時代意義。中華民族以仁愛、勇氣與理性作為理想人格,強調知、情、意的統一,不正應該成為新時代青少年人格教育的目標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