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隊搶著被裁員?
這在大多數人都更加拼命努力,唯恐失去工作,導致喪失穩定經濟來源的大環境下,顯得有些“格格不入”,甚至讓人瞠目結舌。但對廣汽本田的部分員工來講,卻是正在發生的事實。據國內媒體報道,廣汽本田近期裁員涉及約1700名員工,約占公司總人數的14%。
報道還稱,相較于其它車企,廣汽本田給出的裁員禮包異常豐厚,不少工作年限較久的老員工,搶著要裁員名額。據廣本內部員工透露,他身邊的許多老員工更是積極踴躍報名,想趁此機會提前“退休”——“報名的人太多了,聽說還得搶名額,賠償給的比特斯拉(N+3)還多。
排隊搶著被裁員的背后,或許與廣汽本田近年來銷量不斷下滑、未來發展迷茫有關。據了解,廣汽本田5月份銷量只有3.1萬輛,同比下滑幅度高達41.31%。事實上,廣汽本田的低迷表現,是整個廣汽集團近年來發展不順利、轉型艱難的縮影和集中體現。而伴隨廣汽集團董事長曾慶洪近期引發網友熱議的發言,似乎更證明廣汽集團遇到了轉型“糾結癥”。

新能源車強勢沖擊,引發銷量下滑
所有的“恐懼”,都來自于“火力不足”。
對于汽車廠商來說,最大的恐懼是看著銷量下滑之勢難以制住,原本的風光煙消云散。而廣汽集團在銷量層面止不住的下滑,或許正能夠說明其員工心理發生的劇烈變化。
比如,廣汽本田旗下的飛度,原本是一代“國民神車”。憑借小巧可愛的外形、較大的內部空間、與同級車型相比不錯的動力表現和操控體驗等,飛度原本大受歡迎。但人們所熟悉的飛度早在2022年就已經迷失,且去年月均銷量跌破5000輛。而在今年,飛度的月均銷量更是不足2000輛。
此外,廣汽豐田旗下的明星車型漢蘭達,作為首款在中國累計銷量突破百萬臺的大中型 SUV,其在市場上的地位一度無人可撼。然而,這款昔日的“神車”如今卻跌落神壇,銷量下滑的情況尤為嚴重。要知道,在前幾年漢蘭達還需要加價提車,如今早就風光不再。
據公開數據顯示,2022年漢蘭達年銷量為85835輛,到了2023年降至73437輛。而今年1-4月,漢蘭達的平均月銷量僅為5582輛,預計2024年全年的銷量將不足7萬輛,與2019年巔峰時期的銷量相比,漢蘭達的下滑幅度高達30%以上。
這并不是簡單幾款車型銷量下滑的表現,而是反應在廣汽集團的整體。如,雅閣、凱美瑞、塞納、雷凌、冠道、昊鉑、AION S、影豹等車型,表現也都不盡人意。
其中,廣汽集團燃油車型的疲軟表現,被普遍認為是受到新能源汽車的沖擊,尤其是中國自主汽車品牌推出的新能源汽車,讓廣汽集團的燃油車“很受傷”。再加上那些合資車型本身沒有跟上市場的變化和客戶需求的變化,銷量暴跌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此外,廣汽集團的新能源車型在經過一段時間高歌猛進的發展后,也表現疲軟。如,在新能源汽車市場此前表現強勁的廣汽埃安,5月銷量30420輛,同比下降32.21%;今年前五月的銷量為100637輛,下滑達到38.71%。
在業界看來,廣汽埃安的銷量下滑或與網約車市場趨于飽和、行業價格戰等因素有關。雖然廣汽埃安的產品線覆蓋了從中低端到高端市場的車型,但目前其銷量的主力依然是價格在10-20萬元的AION S和AION Y兩款車型,也是網約車常見車型。盡管廣汽埃安試圖通過昊鉑品牌沖擊高端市場,但從目前的銷量數據來看,這一品牌尚未能顯著提升廣汽埃安在高端市場的份額。
能夠看到,廣汽集團旗下既有原本強勢的合資品牌,也有用心打造的新能源后期之秀,但如今它們的表現都不理想,銷量連連下滑。縱使擁有所謂“能油能電”的家族矩陣車型,卻沒有形成抱團之勢,這也讓廣汽集團難以在過去的成績簿上“躺贏”。
廣汽集團致命的銷量下滑態勢,已經引起連鎖的負面反應。而裁員只是緩解困難之勢的手段之一,并非能起死回生的“靈丹妙藥”。廣汽集團要做的,還有很多。
左右為難,轉型“糾結癥”已然凸現
要做的有很多,但能否做到是個未知數。
因為廣汽集團現在所面對的形勢,非常棘手。簡單來說,“手心手背都是肉”,讓廣汽集團難以下定真正轉型的決心。廣汽集團此前吃夠了合資品牌和車型帶來的各種紅利,自然不可能完全顛覆旗下的燃油車品牌和車型——合作的豐田、本田等全球企業也不會答應。
當然,廣汽集團自身可能也不想放棄合資品牌和車型巨大的盈利能力。曾慶洪近日舉行的2024中國汽車重慶論壇上指出,2023年國內主要18家上市車企中,有12家實現盈利,但這12家中國車企2023年的凈利潤加起來也沒有超過900億——豐田的凈利潤是12家中國車企加起來的2倍多。
曾慶洪的潛在意思很明顯:很多中國車企在以自己虧損的代價血拼價格戰,而跨國集團們依然在保持著穩定甚至是超預期增長的盈利水平。看來,廣汽集團不想在當下真正放棄自己的“現金庫”,去賭一個難以預測的新未來。
這也意味著,廣汽集團不可能高調喊出“殺死燃油車”的口號,去全力發展電動化、智能化技術,讓埃安為之受益。能夠看出,廣汽本田這頭“大象”難以起舞,比不了其他中國自主汽車品牌的輕裝上陣、沒有后顧之憂。
而廣汽集團為破解自身的難題和困境,給出了一個看似新的方案——“油電同權”。同樣是在中國汽車重慶論壇上,曾慶洪就呼吁“油電同權”,反對價格內卷。他認為,未來汽車市場將呈現多能源結構共存的格局,純電車、插電混動車和燃油車將長期共存。
基于此,曾慶洪提出了一個重要建議:當新能源汽車純電占比超過50%后,政府部門應研究并推動“油電同權”政策。他解釋道,這一政策旨在確保新能源汽車和傳統燃油車在購車、使用等方面享有同等的權益和待遇,從而推動新能源汽車市場的健康發展。
不過從內容上看,曾慶洪是根據廣汽集團自身的品牌和車型,提出了一個“折中”的中庸方案,也就是不想放過燃油車和新能源車都發展、都賺錢的機會。但在新能源汽車大勢所趨的當下,這樣的建議能否被廣泛接受,顯然還有待商討。
此外,曾慶洪反對價格內卷的言論也引發了網友的熱議。在中國汽車重慶論壇上,大多數車企大佬對內卷持證明態度。如,長安汽車董事長朱華榮表示內卷本身意味著對卓越的追求,這種競爭將提升中國品牌的高度,并最大化用戶利益。
而在比亞迪董事長王傳福看來,“市場經濟的核心是什么?就是過剩。只有過剩才有競爭,競爭才能產生繁榮,這是一個自然規律,不必焦慮、所有的企業家要擁抱、參與這種卷,擁抱這種競爭,在競爭中出海。”
曾慶洪對內卷的看法,則是不認可——“這樣卷下去不是辦法。企業的目的是什么?是盈利。而盈利又是為了什么,是為社會做貢獻,包括交稅和提供就業崗位。”或許在他看來,汽車行業如今的內卷是不正常的,也為產業發展帶來了負面影響。
但在很多網友看來,這番言論是因為廣汽集團卷的能力在下滑,難以適應適應當下的市場競爭。左右為難的廣汽集團,已經陷入了轉型“糾結癥”,短期內看起來還找不到打破桎梏、擺脫泥淖的好辦法。
寫在最后:
實事求是地說,國內汽車行業的內卷程度,堪稱全球第一。一浪高過一浪的價格戰和技術戰、價值戰等,也讓很多汽車廠商猝不及防,難以跟上時代的潮流。但無論愿意與否,也不論是否發出抱怨之語等,都無法阻擋浩浩湯湯的時代洪流。
國內汽車行業的全面“洗牌期”已然來臨,不能夠緊扣時代脈搏、不能與時代風向同頻共振,再厲害的車企都有可能被歷史的車輪碾過。變則生,不變則亡。求變,才是有望“浴火重生”的唯一辦法和最優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