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虹要退休了
上汽集團現任董事長陳虹馬上就要迎來退休,這位曾經靠"要把靈魂掌握在手里"這句話出圈的董事長,續任期將至,終于還是熬到了退休的年齡。
網上傳聞,董事長之職將由上汽集團目前的總裁王曉秋接任。
水到渠成,加官晉爵。
而現任上汽集團副總裁、上汽大眾總經理賈健旭也將擔任上汽集團的總裁,官升一級。
雖然目前只是傳聞,但似乎在汽車圈這樣的安排,似乎已然成為定局。
對于消費市場而言,上汽集團的第一把手是誰并不重要,但重要的是,上汽集團可以為汽車市場帶去什么?
其實1961年生人的陳虹,在達到退休年齡后又續任三年,如今時間已到,陳老板也該退休了。
從2004年,陳虹關升至上海汽車集團總裁開始,陳虹的做官之路也是一直扶搖,他在2007年就擔任了上汽總公司的副董事長,時間來到2014年正式擔任董事長,一來二去,時光不留人,在陳虹的兩鬢之間也留下痕跡。
這位畢業于上海同濟大學工業電氣自動化專業的董事長,好像生來就該為汽車貢獻出自己一生。
在我的印象里,陳虹一直很敢言。
作為上汽第一把手,握著上汽集團這艘大輪船,該如何駛向汪洋大海的方向?雖然,在如今如火如荼的電氣化轉型時代,上汽集團旗下,無論是合資品牌還是自主品牌,多少都會引來一些詬病,但大家不要忘記了,他可是提出上汽"新四化"概念的第一人。
新四化,電氣化、網聯化、智能化以及共享化。
這樣的新四化,也正是當下新能源汽車時代里需要具備的特點,耶陳虹早在十年前就已經給市場一個雛形。
大家都說,如今的上汽集團大不如前,主要原因還是在電動化轉型方向上出了問題,2021年到2024年之間,上汽集團有些如履薄冰。
上汽大眾,上汽通用均有不同程度的銷量下滑;而上汽通用五菱點組合部分中,也似乎只有五菱汽車在幫忙使勁拉銷量。
上汽大眾、上汽通用、上汽通用五菱,原本的三架合資大馬車,就在這個時代的拐角遇到了新能源汽車,從相遇,到"相撞",沒有硝煙的戰場,去廝殺 的你死我活。
而在最新的《2024年5月上海汽車集團產銷快報》中,月度同比下降的,上汽大眾,上汽通用,上汽集團乘用車分公司,上汽大通汽車有限公司,上汽通用五菱汽車印尼有限公司,名爵汽車印度有限公司;在這張表格,當中月度同比沒有呈現負數的,僅僅只有上汽通用五菱、智己汽車以及上汽正大。
上汽集團銷量繼續下滑,已然成為事實;累積銷量已經下滑了8.4%。
在大家早已并沒有那么看好的合資品牌中,上汽通用下滑很嚴重,同比下滑了58.3%,這樣看來上汽通用所背負的壓力負擔,以及來自消費市場的不積極表現,這個陰霾估計久久不能散去。
好像似乎,從國內市場加速新能源車開始,上汽通用的名字就不再被我們過多的提及,大家除了能夠勉強記得住別克還有一款蔚藍之外,上汽通用旗下電氣化轉型的車型,你們記住多少?
而在上汽大眾方面,ID.系列的開展有并沒有預期的順利,雖然這是大眾毅然決然電氣化轉型之下最佳的作品。
雖然大眾汽車是目前國內最大影響力的品牌之一,雖然大眾的CEO總是能夠親切地出現在視頻面前,說著蹩腳的普通話,試圖向我們示好;可這些只是雖然。
但是,大眾ID.系列在國內市場的銷量也就平平。
我記得曾經在網上看到過這樣的一條小視頻,大概內容就是說,目前大眾ID的銷量不好,內部做的營銷方案很糟糕,竟然還想著花大價錢請明星,希望用明星效應來帶動市場的份額,在視頻當中,那位說話的高管語言當中充滿了無奈,憤怒,不解。
但這,就是現實。
在當前這樣的背景之下,陳虹任期滿,下一任的董事長也是個燙手山芋。
陳虹倒是可以長輸一口氣,終于可以輕松了。
大家都說誰能接任下一任的董事長這件事情,至關重要。
而上汽需要變革,這也是必然的。
手握的三張合資品牌的王牌,不應該就這樣被浪費;即便如今國內汽車市場總是打著"讓合資滾出中國"的口號,但這也只是消費市場的一時情感。
甚至這種情緒,只是我們在如火如荼的自主品牌崛起的大潮間,某一時刻的慰藉。
但對于一個大廠而言,你要讓他迅速地轉變為以自主品牌為導向,這是不可能的,那么多工人,那么多設備以及與國外品牌相融合的這些年,能說放棄就放棄嗎?
并不是斬斷,而是尋找更多的出路。
今天早上,奧迪或將與華為合作的消息,在網端不脛而走;有消息稱,奧迪和華為正在進行共同研發自動駕駛的技術。
智能加速,肯定是上汽集團要翻閱的一座大山。
早前,陳虹說,"靈魂是要掌握在自己手里的",自己的靈魂就是智能;在5月30日,上汽大眾最新的途觀L Pro的發布會現場,他們給這款車打的標語就是,"最聰明的燃油車"。
雖然這兩個方向也許被結合的有些牽強,但我們可以注意到,上汽大眾乃至整個上汽集團,正在用某種方式打破合資品牌很難與智駕相聯系的窘態。
但其實很多時候消費市場在聊起他們眼中的上汽集團,特別是我的一些上海朋友,他們更加耳濡目染,對于上汽他們總有無盡的吐槽。
有一些朋友甚至搬出了"作死"的字眼,在他的印象里面,小時候的上海汽車是洋氣的,包括那個時候的榮威也一樣。
作為上汽集團旗下一款耳熟能詳的自主品牌,即便大家對于榮威的車標一直含有很多的詬病,覺得太復雜了,覺得不夠具備中國特色,但無論如何"榮威"二字都包含著上汽集團對于這個品牌的憧憬。
我朋友說,說沒就沒了。
這種感覺讓他非常的沮喪,即便榮威有很多毛病,即便榮威在轉型遇到了很多瓶頸,銷量節節敗退,但對于上海本土的孩子而言,這個記憶相當的珍貴。
大家都明白,從榮威過渡到飛凡,又創造了一個智己汽車,上汽集團必然要為自己的決策買單;然而這一切很多時候,大家都會把矛頭指向最高級別的那個領導。
陳虹雖然敢說,但更多的場合,他所表現出來的低調感,好像并不適配這個年代,年輕人要張揚,要釋放,要搏流量,要爭取自己;可上汽的定位和使命,又決定了他不能那樣。
我們不知道王曉秋上位之后,上汽集團會是什么樣?也許這艘大輪船,今生注定只能平穩向前,大家所期待的"穩",似乎比冒進,比刻意追求跟隨時代,更加的重要。
陳虹要退休了,屬于他的時代揮手再見;在上汽造車的歲月中,他也終將會成為一個被后人記住的在那張不大不小的紙上寫下,上汽集團董事長陳虹。
交接棒給后人,讓他們再去創造價值,這種感覺其實很神圣。
可我們還是希望,上汽可以將這種神圣,轉變為用戶市場真正看得到的東西,那樣才能體現車企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