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2日,歐盟宣布擬從7月4日起對從中國進口的電動汽車征收臨時反補貼稅,其中比亞迪、吉利汽車和上汽集團,將分別加征17.4%、20%和38.1%的反補貼稅;對參與調查但未被抽樣的電動汽車制造商平均加征21%的反補貼稅;未配合調查的電動汽車制造商將被加征38.1%的反補貼稅。再加上歐盟本來對進口汽車就有10%的關稅,也就意味著最高征稅達48.1%。同時,此舉針對的是從中國進口的電動汽車,包括但不限于中國品牌。
有消息稱,6月18日,中歐部分車企在商務部開了閉門會,均表示對該政策的反對,有中國車企建議采取反制措施,對歐洲進口大排量汽油車加征關稅。據微博政經博主@玉淵潭天披露,中方內部正在推進提高大排量(大于2.5L)汽油車進口暫定關稅的相關程序。據中國乘聯會計算,歐洲每年出口到中國的大排量乘用車總金額已經達到了180億美元,高于中國2023年出口到歐洲電動汽車的金額。這意味著,如果中方提高臨時關稅稅率,歐洲對華汽車出口將遭受重大打擊。
此事說明了什么?
首先說明了一旦此政策落地,將是兩敗俱傷的局面。
顯而易見,近年來中國電動車發展迅速,已成為世界新能源汽車的領跑者,中國品牌在歐洲新能源汽車市場的占有率逐步提升,引起歐盟的警覺。再加上眾多歐洲車企也將新能源車的制造放在中國,再返銷歐洲,對歐洲汽車制造業不利。
(圖源第一電動網)
其實就2023年的歐洲新能源銷量榜單來看,中國品牌的市占率并不如歐洲本土車企,大眾、寶馬、奔馳等依然名列前茅。從單一車型來看,也只有一款來自上汽的MG4進入榜單前十。理論上說,中國品牌算不得對歐洲新能源市場造成巨大沖擊。要說真正對歐洲新能源市場造成巨大沖擊的非歐洲品牌,顯然是來自美國的特斯拉,它在歐洲新能源市場的市占率排名第一。據悉歐盟會對從中國進口的特斯拉有特殊的關稅政策,但目前尚不知具體是多少。
(圖源第一電動網)
而之所以上汽被加征的關稅最高,也正是因為它是所有在歐銷售的中國車企中銷量最高的。數據顯示,上汽集團2023年在歐銷量超24萬輛,一騎絕塵。第二名吉利集團僅有2萬多輛,第三名比亞迪不到1.6萬輛。上汽的24萬輛中,MG就占了23萬輛之多,尤其是MG4在歐洲各國頗受歡迎,拿獎拿到手軟。從單一品類來說,歐洲緊湊型純電轎車的銷量冠軍就是MG4。
截止2023年,MG品牌已連續5年蟬聯“中國單一品牌出口冠軍”,中國每出口歐洲10臺車,就有7臺是MG。在國內起售價才10.98萬元的MG4,在歐洲折合人民幣要賣30萬左右。大眾ID.3在歐洲折合人民幣也是30萬左右,跟MG4是同價位同級別的競品,但賣不過MG4。賣相同的價位,銷量依然取勝,自然證明了中國電動汽車的產品實力。歐盟正是看到了這點,雖然中國電動車尚未取得多高的市占率,但前途無量,自然想把這個勢頭扼殺在萌芽之中。
此事不正當,但合理
站在我們中國的角度,此事是有損我國汽車工業發展的,同時也是破壞自由貿易的,我們顯然首先是提出反對。而歐洲車企也一致反對的原因是他們也把新能源汽車的生產放在中國,再返銷歐洲,所以也在被增收關稅之列,比如寶馬iX3的全球唯一生產地就在中國沈陽,你在德國開的iX3也叫華晨寶馬。
此等破壞自由貿易的行徑自然是遭到抵制的,但之所以說它合理,是因為這確實是保護本土企業的一種手段。當初中國一方面為了從國外引進技術,一方面又要保護本土車企,所以才規定了合資車企中,中方股比必須大于50%。近年來這一規定被取消了,也是因為中國品牌有了與外國品牌平起平坐的實力,無需加以限制了。
據悉,歐盟在對中國車企進行所謂的反補貼調查中,甚至索取中國電動汽車及電池企業生產經營、發展規劃、技術工藝、產品配方等方面的大量信息,比如要求中國企業詳細提供電池成分和配方、電動汽車零部件和原材料逐筆采購信息等等,遠超反補貼調查所需。歐盟的司馬昭之心,人盡皆知。中國通過合資學習技術,歐盟則直接想拿來主義。
中國車企和歐洲車企當如何?
中國車企將車大量賣到歐洲,對中國意味著什么?意味著大量外匯進入中國,對中國自然是有利的。但對歐洲來說就是相反的。那為什么豐田和特斯拉在歐洲銷量霸榜,卻安然無恙呢?至少有一個原因是這些品牌都在歐洲本土建有工廠,而不是簡單的從日本或者美國出口到歐洲。
在本地建廠意味著為本地交稅,解決當地就業,帶動當地上下游產業鏈發展,大量的錢財留在了本地,當地政府自然歡迎。所以出口只是中國車企的第一步,第二步就是在當地建廠,比如長城在俄羅斯建廠、比亞迪在歐洲建廠,奇瑞甚至已經有10個海外工廠,但這還遠遠不夠。中國車企要想真正在世界市場獲得一席之地,海外大量建廠是必須的。
說起來簡單,做起來難。在海外建廠,尤其是在歐洲建廠絕非易事。特斯拉在德國的柏林工廠建好了都多次停工,所以中國車企的海外之路,還有很長。
歐洲車企當如何呢?我們不妨大膽的設想一下,反過來學習中國的合資之路是否可行?與中國車企合資,利用本土工廠生產中國品牌電動車型,不僅能將財富留在本國,還能提升本土車企的競爭力。
目前已有先例,比如上個月,零跑汽車和Stellantis集團的合資公司Leapmotor International B.V.宣布已完成所有必要性審批,正式成立并開啟運營,Stellantis集團股比51%,零跑則為49%。這與當年中國合資車企的情況極為相似,既然歐盟想獲取中國在制造電動車方面的能力和技術,不妨與中國車企合資,用市場換技術,就像當年中國車企一樣。
北京小米能引爆中國互聯網,如果保時捷和小米合資,斯圖加特小米說不定也能讓歐洲人瘋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