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內卷”有一次火出圈,廣汽董事長曾慶洪認為:企業的目標是盈利。內卷不利于長期主義。當時比亞迪總裁王傳福卻給出不同的意見:卷是競爭,是市場經濟的本質,
登時全行業直接紅溫:感情就你會造電池、搞平臺、搞全產業鏈是吧?有本事也搞個比亞迪輪胎和玻璃?
說實話,按照比亞迪的產能的研發能力,做出輪胎和玻璃也不是太大問題。
沒錯,比亞迪就是給人的形象就是:產業不只有汽車,業務不只在中國。是中國汽車品牌中,最快形成整體產業鏈布局的車企之一,這也是其能“卷”底氣。
所以比亞迪為什么能卷、敢卷?其實答案很簡單:比亞迪是現階段中國品牌中,最早對全產業鏈形成把控的品牌。
首先,比亞迪早在10多年前就觸電,在大家都“不敢為天下先”的年代,就通過542戰略展現汽車電動化的可行性,率先樹立“新能源先行者”的FLAG,時至今日累計銷量近800萬,“全球新能源領導者”的品牌形象無可動搖,產品品質、服務理念、人文形象早已深入人心。
所以方程豹、仰望、新騰勢能迅速找到自己位置。
其次是早早形成“產業不只有汽車,業務不只在中國”的戰略體系,當下比亞迪產不僅有汽車、電子、新能源和軌道交通四大產業,更變成了供應端。2023年比亞迪不僅出口24.2萬輛車,弗迪電池全球總裝機量111.4GW,供應的品牌包括特斯拉、小米、福特、別克、豐田、起亞等。而光伏則在巴西發力,去年在當地生產的光伏組件突破200萬塊。
現在比亞迪完成對汽車生產制造及供應鏈的掌握,不僅自產自銷還能賣技術,不用看供應商臉色,甚至能掌握定價權,哪怕去年加碼價格戰,凈利潤還能超過300億,
就是先進生產力的保障。產業想要轉型,最后一個關鍵就是能馬上落地的生產力,否則再好的技術都會成為“過氣網紅”。
目前比亞迪在電動化和智能方面,有針對高端越野的易四方平臺、滿足高性能運動需求的易三方平臺、滿油滿電續航超2000km的第五代DM技術、云輦技術、全球首創全域智能快充的e平臺3.0 evo及可實現快領航NOA、AVP代客泊車功能天神之眼智駕系統……而在安全技術上,刀片電池已人盡皆知,還有成功通過雙面側柱碰試驗的CTB技術。
且最重要的是,比亞迪年產能接近600萬,這些新技術可實現發布即量產,落地的極為迅速,所以比亞迪相對于其他新能源轉型中的中國品牌,在科技、品質、市場、安全方面有絕對的先手優勢。有這樣的基礎,真的是想造多少就造多少,想賣多少就賣多少。今年5月,比亞迪銷量達到33.18萬輛,累計銷量超760萬。
管中窺豹,以史為鑒,回顧汽車的百年發展史,內卷一直都存在。但“內卷”的本質,從來不只是價格,而是所掌握的整個產業體系,誰能掌握技術和供應鏈,誰就能左右這個時代的競爭。而現在是比亞迪代表中國汽車完成了這一步,更成功建立中國汽車的自信,一路向前走向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