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SU7的城市NOA在推送半個月之后,關于這套智能駕駛輔助系統(tǒng)的評價寥寥無幾。原因是,它只覆蓋北京、上海以及廣州等十個城市,還需要刷夠1000km的安全智能駕駛里程才可以使用。而且,是從6月6日開始陸續(xù)推送,而不是有車就能進行OTA;系統(tǒng)更新之后,就是憑上面提到的1000km里程夠了之后才可以開始使用。
總之,小米SU7的城區(qū)NOA功能想要用上,相對來說門檻比較高。
然后,就是關于這套智能駕駛的好用程度了。因為目前關于小米SU7城市NOA功能的相應的實際使用信息非常有限,但也能看出這套智能駕駛功能的城區(qū)NOA是否足夠好用。先給個小結,小米SU7更新之后的城區(qū)NOA功能,完成度挺高的,從整體策略來看是偏向保守的一個策略,想盡可能的確保整套流程都由系統(tǒng)來完成,減少駕駛員的介入。
這套小米SU7的智能駕駛,到底什么水平?
決策偏保守,接管很正常
經過半個月的陸續(xù)推送之后,目前城區(qū)NOA所覆蓋的十個城市中,依舊只有少量的車主可以使用到這套城區(qū)NOA功能,原因大概是小米SU7的Pro版和Max版本的交車量不夠,又或者是1000km的智駕里程這個條件一部分人還沒達成;或者,是有的車主還沒有被“陸續(xù)”推送更新城區(qū)NOA功能。
參考已經有部分車主開始使用城區(qū)NOA功能之后,給到的反饋,是“感覺依舊有些保守”,“復雜的路況下,還是會提示接管,或者主動接管”。
給到具體的使用層面分析,舉幾個例子。首先,是在右轉彎/左轉彎路口,有人行橫道,激光雷達+攝像頭等感知硬件,完全做到了細致的行人、自行車以及電動車等物體的精確識別,然后軟件策略的決策是,等所有行人/自行車等物體完全通過車頭后,按照原定路線繼續(xù)行駛,而不是采用繞行策略(也就是繞到非機動車等物體的后方通行駛過路口)。
這個工況下的決策,就顯得有些保守,需要等待行人完全通過之后,才會繼續(xù)行駛;然后,遇到突然搶行的非機動車出現在車頭的側方的時候,車輛會主動剎停,并且退出城區(qū)NOA功能。
也就是說,被動的觸發(fā)了駕駛員接管。
之后,就是匯入車道這個工況。匯入、匯出車道,這其實是在城區(qū)道路駕駛時候的一個高頻出現的場景,尤其是從匝道口匯入到主路、從主路匯出到匝道口這種工況下,小米SU7的策略主要是以讓行為主。具體來說,如果相鄰車道持續(xù)有車輛行駛經過的話,小米SU7會持續(xù)保持匯入的執(zhí)行;沒有出現特別激進的那種,一下就匯入相鄰車道的操作(內側版沒有,OTA之后也沒有)。
在這個工況下,其實有的車距空間,在駕駛員操作的前提下,是足夠讓車輛匯入車道的,但算法并沒有執(zhí)行匯入的指令。之后是關于匯出或者說是右側超車的場景,在臨側車道有空間可以并出、超車的前提下,智能駕駛系統(tǒng)已經把車頭轉向并且駛入旁邊車道的前提下,側后方來車之后,仍然會剎停,等待安全后再次完成并線。
當然,我們只是通過有限的測試信息,來對這套小米城區(qū)NOA做出的判斷。至少目前看下來,城區(qū)NOA智駕的策略是比較偏向于保守的。而且更多的時候,是需要“人機共駕”來解決駕駛難題的。
為什么,調校的偏保守?
得到OTA推送城區(qū)NOA的車型,都是兩顆英偉達Orin-X芯片方案,算力508TOPS的級別,理論上來說,在應對信息收集+決策執(zhí)行的挑戰(zhàn),并不難,而且對508TOPS的算力來說,還觸及不到兩顆芯片的性能上限。
雖然感知硬件和芯片硬件使用情況都已經是行業(yè)內主流的選擇,但我們最終看到的城區(qū)NOA實際功能,還是保持著一套比較保守的執(zhí)行策略。
原因是什么?
小米的這套智能駕駛方案,底層邏輯,是包括變焦BEV技術、超分辨率OCC占用網絡以及道路大模型這三個板塊來實現最終的決策+執(zhí)行。變焦BEV和OCC占用網絡,不用過多介紹,就是一個感知環(huán)境和信息收集的功能。
主要還是聊聊道路大模型這塊。小米的道路大模型機制,是利用大數據和學習技術搭建的一個道路模型,能幫車輛理解道路的結構以及交通規(guī)則,還能預測道路上其他參與者的行為和可能性,而這個功能,主要是起到了城區(qū)NOA功能的決策和路徑規(guī)劃的作用。
相對來說,道路大模型這個功能,是具備一定的學習能力的,有點像特斯拉FSD那套系統(tǒng)中的CNN網絡一個意思,不斷的投喂人類駕駛員的駕駛視頻來學習,提升智能駕駛的成熟度;但區(qū)別在于,FSD中數據處理主要是依靠傳感器捕捉的,而小米的智能駕駛在數據處理層面,還是更依賴于高精地圖。
但底層的學習邏輯是有些相似的,還是需要比較大量的數據來做支撐。那么,搞清楚底層邏輯之后,現在再回過頭來看兩個問題,為什么偏保守的調校以及使用城區(qū)NOA功能有一個比較高的門檻,就很好解答了。
先說使用門檻的問題,刷夠1000km里程之后才可以使用。或許這個限制,是想要收集到更多高質量的智能駕駛學習素材,從而來幫助智能駕駛系統(tǒng)的成熟與好用。那么,關于偏向保守的調校風格,個人感覺和硬件沒有任何關系,畢竟都到頂的配置了,核心還是算法的設定。保守的策略,或許是學習的時間還不夠?
其實在部分工況下,也看到了系統(tǒng)的亮點,比如在路邊臨停車輛的繞行通過、路口剎車起步的姿態(tài)和響應速度等,而且第一個版本的城區(qū)NOA能拿出完成度較高的使用體驗,本身就很難得。
客觀角度來看,小米SU7的城市NOA系統(tǒng)在之后的幾個版本更新過后,好用程度會有非常明顯的提升。而版本更新速率,會取依靠素材收集以及大模型學習能力來決定。如果拿小米SU7現在的城區(qū)NOA功能來做最對比的話,比華為的ADS 2.0系統(tǒng)來說,可能只達到了80%的水平,后者說實話迭代了多個版本之后現在的擬人程度很不錯;但,相比于理想、蔚來這些產品的城區(qū)NOA功能的話,基本追平,再迭代幾個版本之后,追平華為ADS 2.0版本問題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