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6日,第十六屆中國汽車藍皮書論壇第三天,中國汽車流通協會會長沈進軍帶來《從流通視角看汽車市場變化特征》主題演講。
他談到了以舊換新、價格戰、油電同權、營銷創新、經銷商訴求等多個尖銳話題。
談到以舊換新,他表示,政策在不斷出臺,但是效率也在不斷地降低,因此, “市場必須要形成內生的動力,而不能夠靠政策去支撐”。
談到價格戰,談到競爭和卷,他表示,競爭需要的是公平,需要的是依法競爭,卷第一沒有依法,第二不公平。
談到油電同權,他認為應該是在市場層面追求油電同權,把選擇權交給消費者,由消費者來選擇到底是買油車還是買新能源車。
在演講結束之后,中國汽車藍皮書論壇主席賈可和沈進軍還有一個簡單的對話。沈進軍說道:“全世界的汽車價格是在向上走,而我們的價格是向下走。我不知道向上走好還是向下走好。”
汽車價格向上走好還是向下走好,這是一個值得所有中國汽車人深思的問題。
以下是沈進軍演講實錄,兩人對話內容也附在演講后面,有刪減。
大家好,非常高興再一次站在了我們藍皮書論壇的講臺上。我剛才一看我那個照片,是好多年前的了,那衣服我至少有十年沒穿了。站在藍皮書論壇的臺上,我想倚老賣老,因為我是第一屆藍皮書論壇的參與者,時過境遷,一晃16年過來了。只要能夠跟我的工作不沖突,我說我一定要來這個論壇。來論壇的目的,第一個對于我來說它是一個學習,同時我也會站在這個論壇的講臺上,談一談我們對當下汽車市場的觀點。
今天按照論壇的要求,我就從流通的視角來談一下當前汽車產業上面的熱點問題:一、以舊換新;二、價格戰;三、油電同權;四、營銷創新;五、經銷商訴求。大家都看得到,這五個問題都是挺尖銳的。
以舊換新
首先說一說以舊換新的政策。
我們怎么看待這個政策?這個政策的發力點主要是兩點:第一是報廢更新;第二是置換更新。這個政策更重要的體現是“從存量中產生增量”的宏觀經濟政策新思路。最后,行動強調要堅持中央財政和地方政府聯動,并鼓勵企業參與。
最近一段時間我們在和生產企業、經銷商做交流的時候,發現他們更多地覺得在置換更新這個層面可能有非常多的作為。
報廢更新在這里可以簡單地忽略。有一個數據大家能看到:截至2023年底,國三及以下排放標準燃油乘用車保有量約1370.8萬輛;車齡6年以上新能源乘用車保有量約83.7萬輛。
我想在這里更多去說一說置換更新。置換更新實際就是大家說到的二手車, 2022年商務部等17個部委出臺了二手車的新政,就從流通的層面解決了二手車經銷商賣車難的問題。這個文件出臺以后,經銷商就可以像賣新車一樣方便地賣二手車。
這個政策的核心點就是:二手車從原來的資產交易,變成了商品交易。怎么能變成商品交易?這里面做了一個最大的創新,也就是經銷商在收購自然人的二手車的時候,可以倒開發票。
大家可能知道,可能不知道,我們國家只有一種商品是可以倒開發票的,那就是農產品。國家收購農民的糧食的時候,糧食是農民賣給國家,是國家倒開發票給農民。大家都知道發票誰來開?是賣東西的人開,而不是買東西的人開。因此,這次在二手車方面,為了能實現由資產變成商品,政府部門就做了一個最大的創舉,可以倒開發票,使得二手車收購進來變成一個商品。
但是今天要想做到置換的政策能夠最大程度地實現,就需要活躍二手車交易。活躍二手車交易的核心的核心就是讓消費者愿意買二手車。這里就有一個巨大的問題,如何能夠讓消費者明明白白地消費二手車。那就需要我們業界共同做一件事,就是要讓這個車子的車況透明。在這方面,流通協會也在和產業界各方,努力共同搭建二手車信息服務平臺,目的就是要讓二手車交易的車輛車況透明,讓消費者明明白白地消費。
以舊換新,坦率地說又是一項刺激政策。隨著今天市場經濟的不斷完善,我個人以為,政策慢慢就變成了錦上添花的東西。從2009年那次政策發力,這么多年,政策陸陸續續在不斷地出臺,但是效率也在不斷地降低。因此,我說市場必須要形成內生的動力,而不能夠靠政策去支撐它。
價格戰
去年大家談的是價格戰,今年在價格戰的基礎上,談到了卷。現在談的是內卷,言外之意還有外卷。前天我雖然沒有來到論壇的現場,但是在辦公室的電腦上,我整個地看完了賈可博士那天的開篇發言,對內卷的看法。
價格是怎么來的?價格是供求關系決定的。在成熟的市場經濟國家里,價格是企業之間競爭的最常見的手段之一。有的人談到由價格競爭轉入價值競爭等等,我覺得都沒什么問題,重要的是價格戰是表象,我們要看看價格戰背后的原因是什么。
協會通過這么多年的觀察,我們知道實際上是生產和需求出現了嚴重的失衡,才形成了比較慘烈的價格戰。我在很多場合提醒我們協會的各位同志,在公開的論壇上盡量少談價格。談它有什么用嗎?沒有用,價格是供求關系決定的。這是一個經濟學的理論。這是第一個點。第二點,一不留神,你談的價格時候就會觸碰高壓線。
但是今天我覺得我還是要說一說。既然價格是供求關系決定的,價格戰這么慘烈,顯然是供需失衡了。因此,我們的建議就是:各個品牌的老總們如何能夠把握住你們的生產,讓你們的生產節奏和你們的銷售節奏盡量匹配起來。各個品牌都這么做了,可能市場就會形成一個良性的競爭。
我們還有兩個建議:第一是眼睛瞄準市場,要生產適銷對路的車。一會兒我會講到當下我們市場的慘烈,包括大家都說的是價格戰,實際上最后那一下子是怎么出現的呢?是經銷商壓庫壓得過不去了,才會出現低價的甩賣。
同時,我想呼應以下賈可博士第一天講到的卷。去年大家談的是價格戰,今年談的是內卷。我認為競爭是一個正面的詞,競爭需要的是公平,需要的是依法競爭。而卷,可能就是第一沒有依法,第二不公平,所以卷可能是一個貶義詞。
競爭和卷,我覺得應該做到公平競爭,依法競爭。這個法是什么?其實在市場經濟國家,在我們中國就有《反不正當競爭法》。我覺得大家可能忽略了這個法,我們在談卷的時候,是不是應該把我們反不正當競爭法的執法者請到這里來,由他講講什么是反不正當競爭什么是正當競爭。講清楚這一點,大家就不用來了。
油電同權
如果我沒有記錯,中國汽車流通協會是最早提出這個觀點的,但是我們并不是不支持新能源車的發展。
我們跟政府部門一直在建議的是,希望在研發層面,在車路協同、車網協同、動力電池、自動駕駛、充電設施等方面,國家要給予政策支持,同時也可以財力支持。我們希望若干個政策的支持要讓新能源車有造血機能,要在市場上敢做一些赤膊戰。
所以,在市場層面,我們希望的是油電同權。我再重申以下,我們油電同權的觀點是在市場層面同權,要在同一個競爭規則下,把選擇權交給消費者,交給市場,由消費者來選擇到底是買油車還是買新能源車。這是我們一直的觀點。
前天我在聽賈可博士的演講中,又悟出一個道理來。我們的產業政策對新能源的支持,到底支持的是什么?我覺得我們政策的取向應該是純電的車。
為什么呢?因為從油車走向純電,這是我們未來終極發展目標,這個過程一定是個漫長的過程,而且也是一個產品不斷迭代的過程。油電混合車在油車走向純電車的過程中間,我不知道是不是過渡產品,但是至少是在不斷進步、不斷迭代過程中,它滿足了市場需求。
可是在政策的層面,我個人認為僅僅應該對純電車進行補貼。我希望在市場層面,不管是油車還是純電車還是混動車,應該一視同仁,由消費者去選擇它。換句話說,只有通過這種競爭,我們的電車才能夠真正地發展起來。
但我們看到,這兩年特別是去年到今年1-4月份,混動車的銷量增幅是最高的,滲透率也是最高的,純電車一定沒有它高。混動車受到了市場的青睞,但是不是由于受到市場青睞,政策就應該傾斜它?我認為不應該。
關于營銷創新
2014年,以特斯拉進入中國為標志,汽車品牌廠家開啟渠道創新的嘗試。走到今天,十年過去,我們有直營體系,我們有授權體系,我們還有代理制等。
談到今天我們的渠道模式,我想說,渠道在可預見的時期內不會消亡,因為渠道做的是服務。那么,在今天消費多元化、產品多元化的前提下,渠道不應該是同質化的,而應該是每個品牌根據自己品牌的特性去做自己的渠道建設。
同時,我認為,今天很多品牌更多做的是渠道的變革,但是營銷模式或者營銷工具層面的創新,跟渠道建設方面的創新比起來,差得太遠了。
其實就是銷售的方式。坦率地說,消費者進到這個店,他可能不會關注這個店是直營店,是授權店,還是代理店,這對他來說一點都不重要。最重要的,第一是他的體驗,第二是這個店頭給他的營銷方案、營銷工具能夠滿足他的需求。
新能源車的殘值,一直是消費者的痛點。最近我也看到不少品牌,推出了新能源車三年保值回購等購車方案,這就在走一條營銷模式的創新之路。如果各家都走起來,特別是要運用金融的工具,我相信我們的市場仍舊是一片光明。
因此,第一,要改變生產方式,要盡量地生產和銷售能夠匹配起來;第二,要生產適銷對路的車;第三,品牌應該和經銷商共同努力去開拓市場。
關于營銷創新,我剛才說了兩個:第一個是模式的創新;第二個是業態的創新。業態的創新,大家走出了不同的路,而模式創新非常單一。不管是新勢力還是傳統車企,不管是油車還是電車,我希望眼光瞄準我們的消費者,走出一條新路來。
關于經銷商訴求
經銷商一致反映,2023年是進入本世紀以來是最困難的一年。我相信各個主機廠也感同身受。今年以來,又出現了一些新的變化,就是豪華車經銷商出現大面積虧損。
第一,傳統豪華車對新能源車的重視程度不夠,在第一階段沒有成功。傳統豪華車品牌推出的新能源車的市場接受度不高,有的價格打到了五折,這簡直是太可怕了。
第二,傳統豪華品牌的油車,我這一代人是接受的,是認它的,但是今天的年輕人能不能夠在這個時候還認它是豪華車?我覺得恐怕要重新定義這個豪華。
同時,還有三個方面是經銷商訴求的核心的核心。
第一,壓庫的問題。這個問題我說了十多年了,但是我還是要說。今天還是有壓庫的,有的庫存達到了3。3是多少?庫存壓在庫里90天,這個財務成本壓力是巨高的,車子越來越貶值。
第二,庫存深度并不深,但庫存結構很糟糕。因為有些車市場根本不接受。但是我覺得這已經晃了20年了,為什么現在主機廠的老總居然還生產市場不接受的車型。當年是產品經濟的時候,可以這樣做,以產品為導向,今天是以消費為導向的市場了,為什么還要生產那些適銷不對路的車,很奇怪。
第三,今天新能源車有很多渠道創新模式,經銷商愿意跟上去,但是一個比較大的問題是廠家的商務政策經常在變。人在變,政策也在變,但是經銷商禁不住這種變化,他一投就是大幾百萬投進去了,你一變可能他投的這些就成了垃圾了。因此,我覺得廠家的營銷商務政策要盡量地可持續,盡量地保持一致性,換句話說,就是要保護經銷商的投資的利益。
今天在這里說話說得比較重,歲數大了沒有那么圓滑了,有說得不到位的地方,請線上線下的各位觀眾批評指正。謝謝!
Q&A
賈可:會長,感謝您這16年來孜孜不倦對我們的支持,非常感謝。沈會長為中國汽車流通操碎了心,剛才您談到的五個問題,確實很尖銳。不是您年紀大了,而是您責任心太強了。您談到了價格戰的問題,談到了價格戰的本質是供求關系的失衡。我這里想提問的是:這個供求失衡是整體上產能過剩導致的,還是某些車企的產能太大導致的?有很多車企為了搶占市場,在各地政府的支持下建了很多產能,它自己的產能如此之大,如果不消化,肯定受不了。車企局部自己的產能太大,導致它必須要進行價格戰。這也是一種供求失衡。是不是這樣?
沈進軍:大概五年以來,我們一直說一句話:當下的汽車市場是產能釋放過度與需求相對不足的矛盾,是汽車市場當下以及未來相當長一段時間的矛盾。我們不談產能過不過剩,我們提的是產能釋放過度。因此,我們認為生產過程應該跟市場銷售匹配起來。
賈可:中國新能源汽車整體產能利用率看起來是70%多,并不過剩,但是對于局部的某個車企來講是不是就有了這樣的可能性?
沈進軍:我們經常跟國際同行交流,我們會看到相當多汽車市場成熟的國家,當然他們沒有我們今天這么蓬勃的新能源車的新勢力出現,他們的市場有游戲規則了,你有10%,我有8%,他有5%,市場份額相對固定了。最后,當然是消費者來選擇。這個市場的劃分已經不是三年五年,而是大幾十年定下來的。
原來企業關注利潤,我相信企業利潤是排在第一位的,但是今天變了,大家認為進入了一個優勝劣汰的市場,有的要被淘汰了,因此,擺在第一位的是市占率。這個有錯嗎?沒有特別地錯,但是我想這不可持續。企業如果把利潤扔掉了去保持市占率,那往后怎么辦呢?還是要把市占率和利潤兼顧好。
賈可:我相信這個市場一定會達到一個均衡,不可能永遠是這個樣子。永遠是這個樣子,這個行業也不可持續。
沈進軍:今年2月我去了一趟美國,參加美國汽車經銷商一年一度的年會,那是全球汽車經銷商的大聚會。去了以后,我問他們2023年怎么樣。他們表示非常好,賺得盆滿缽滿。我還問到汽車的價格。全世界的汽車價格是在向上走,而我們的價格是向下走。我不知道向上走好還是向下走好,我只是把這個現象告訴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