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看改編自新疆作家李娟同名散文集的電視劇《我的阿勒泰》,觀眾估計都有這樣一個心理預期:要與美相遇。
《我的阿勒泰》海報
就像有人說的,如果新疆是離天堂最近的地方,那么阿勒泰就是天堂的中心。雖然劇集開篇時還不是阿勒泰最美的夏秋季節,但阿勒泰的冬季也令人印象深刻。4K超高清拍攝下,阿勒泰的曠遠感被描繪得令人心曠神怡,又略帶幾分蒼茫孤寂。
攝影很美,曠遠感被描繪得令人心曠神怡
天空呈現出冬日特有的高遠與清澈。盡管冬已深沉,大地沉睡,四周的草木大多已褪去夏日的繁華,枯黃一片,仍有不屈的綠意頑強地穿透季節的嚴寒,點綴在蒼茫大地。樹木尤其是那些耐寒的松柏,挺拔地矗立,在一片寂靜中顯得尤為莊嚴,向世人訴說著關于時間、生存與堅持的故事。
漢族女孩李文秀(周依然 飾),因為母親張鳳俠(馬伊琍 飾)在牧民的定居點開設小賣部,“闖入”其中。在幫助母親討債的過程中,她很快發現這里人與人相處的不同之處:“這深山的社會看似遠離現代的文明秩序,實則有著自己的心靈約束。那種人與人相互之間、人與自然之間的本能的相互需求所進行的制約是有限的,卻也是足夠的。”
李文秀(周依然 飾)
張鳳俠(馬伊琍 飾)
在一個相對封閉且人際交往稀薄的環境中,由于缺乏外在強加的規則,人際關系的建立更多依賴個體間的相互理解和信任,直率且坦誠,促進社區內部的緊密聯系。同時,心靈的自我約束和相互扶持構建了一種精神上的豐富。
劇集捕捉阿勒泰自然景觀的壯麗與寧靜,也反映牧民生活與大自然的和諧共生,以及他們在定居生活中對傳統與現代、自然與人文之間微妙平衡的探索與維護。觀眾能感受到那份既遙遠又親近的曠遠之美,體驗到一種超越日常喧囂的心靈洗禮。
但坦率地說,如果《我的阿勒泰》只是簡單地拍成“宣傳片”,只是給觀眾帶來這樣一種感覺:遠方太美、太治愈了,當下的生活是不值得過的、遠方才是值得奔赴的,如此等等,那么劇集不僅是對散文豐富性的極大簡化,也會落入以往鄉愁文學的窠臼中——對遠方的單一幻想。
想象遠方的“美”,是如今越來越流行的一種“都市病”。在快節奏、高壓力的都市生活中,很多人渴望逃離,尋求一片凈土。劇中,李文秀也是在都市中處處碰壁后——寫作被嘲笑、打工不適應,甚至連本以為真誠的廣東仔高曉亮(蔣奇明 飾)也坑了她一把,她才無奈回到阿勒泰投靠母親。雖然李文秀對于“遠方”并無遐想,但她的經歷卻很“都市”。
李文秀震驚了:明明老板給了她300元,高曉亮卻轉交給她100元,還搞得他特別正義。
從影視作品到各類短視頻中,我們經常看到關于“遠方”美的歌頌,宣泄現代人對于當代生活的不滿,滿足他們對于簡單、純凈生活的向往和想象。
這樣的遠方想象非常單一。遠方被構想為沒有當前生存問題的烏托邦,實際上每個地方都有其獨特的挑戰和困境。理想化的想象忽視了地域文化的多樣性和現實生活的多面性,構建一種不切實際的單一美好圖景。
同時,將遠方視為解決個人問題或不滿的靈丹妙藥,反映出一種逃避現實的心態。這種幻想暫時提供心理安慰,而非鼓勵面對并解決現實生活中的問題。
李娟的散文以其獨特的筆觸描繪阿勒泰地區的自然風光與人文風情,充滿對這片土地深沉的愛與眷戀。起初我很是擔憂,劇集《我是阿勒泰》的創作者會進一步放大這些情感,將阿勒泰的自然美景、淳樸生活以及作者所感受到的寧靜與自由,進一步理想化地呈現給觀眾,使阿勒泰成為遠離都市喧囂、回歸自然生活方式的“遠方”象征。
好在,劇集《我的阿勒泰》并沒有這么膚淺。
相較于“美”,開篇三集讓我看到的是——遠方有它巨大的疼痛。這從阿勒泰典型的牧民家庭巴太(于適 飾)一家中鮮明體現出來。
巴太的哥哥長期酗酒,欠賬,對家庭不負責任,對妻子托肯(阿麗瑪 飾)缺乏關懷,托肯提出離婚,丈夫卻不同意。在一次醉酒從馬背摔下后,巴太的哥哥凍死在寒冬夜里。
托肯(阿麗瑪 飾)想要離婚而不得
原本巴太是一名在伊犁的養馬人,他野性而自由,他喜歡馬,也有養馬的天賦。哥哥去世后,他被父親要求回到牧場,“子承父業”。
巴太(于適 飾)有他心愛的馬
還沒有離婚,丈夫就已經死去,托肯仍執意要改嫁,但巴太的父親不同意。父親甚至要求巴太依照當地的習俗,與嫂子一起生活,共同撫養哥哥的兩個孩子。
巴太反對父親的安排
巴太不同意,他跟嫂子說,他會勸說父親。托肯無奈冷笑一下,“你說了算嗎?這不是爸爸說了算……男人想去哪兒就去哪兒,我們女人要做飯、洗衣服,還要看孩子,想出去一趟都沒有時間。我跟你哥說過很多次,去小賣部給我買搓衣板,直到死也沒帶回來。”
托肯的控訴
遠方的這一面,還讓觀眾覺得“治愈”嗎?
這片被譽為世外桃源的土地并非全然無憂,它承載著生活的多重面貌,不乏現實的棱角與艱辛,暗涌著人性的掙扎與無奈。
妻子們被家務瑣事纏身,如同被無形的繩索捆綁在傳統的角色定位上,尋求解脫卻屢遭社會習俗的束縛,離婚之路荊棘滿布,自由如同遙不可及的夢想。
對于巴太這樣的年輕一代,理想與責任的沖突如同草原上兩股不可調和的風。他們懷揣著對外界的憧憬與個人理想的火種,卻不得不在家族傳承與自我追求間做出抉擇。巴太被傳統與父輩的期望緊緊捆綁。
通過這些細膩而真實的描繪,電視劇《我的阿勒泰》不僅展現阿勒泰生活的多維度,也讓觀眾意識到,即便是在最接近天堂的地方,人間的疼痛與挑戰依舊無處不在。
北影節首映禮上(這部劇曾在北影節播放前三集),諸多主創者關于這部劇的闡釋,我認為說得最準確的是攝影指導劉懿增。他說,“新疆的美很直抒胸臆也很兇猛,你要面對各種各樣的氣候,還有嚴酷的物理挑戰。”“我們在拍的時候,不是每天漂漂亮亮,太陽雨、太陽雪都是家常便飯。拍小賣部的第一場戲,一張嘴吃沙子,人從耳朵到頭發到嘴里,跟嚼花生豆一樣;拍賽馬會的時候,狂風把現場所有的景、帳篷全都掀翻了;殺青的時候,突然間下冰雹,整個拍攝車隊陷在草原里。”
這段描述,無形中精準概括了我們覺得特別治愈的遠方——美得直抒胸臆,卻也有兇猛且嚴苛的挑戰。
也許治愈的重點,從來不取決于你在大都市,還是你在阿勒泰,而取決于你的生活態度。相較于阿勒泰的自然美景,或許張鳳俠的生活態度才是這部劇的靈魂——至少在前三集是。
張鳳俠(馬伊琍 飾)擁有自由的靈魂
張鳳俠以阿勒泰為舞臺,向世人展示何為真正的樂觀豁達,如何在逆境中找到灑脫與自在,她的故事成為一束光,照亮在不同文化和環境中的生存智慧,也是對所有追求幸福生活的人們的一次深刻啟發——生活的美好不在于你處于何種地理位置,而在于你如何把握生活的方向盤,用樂觀、智慧、勇氣和愛,駕馭生活的波瀾,收獲屬于自己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