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出一孔,則功必倍”。
7月15日,吉利汽車與極氪的正式簽訂合并協議。《臺州宣言》落地迎來了關鍵性的落地成果。
看到公告之后,結合本周吉利公布的半年銷量,我們愈加深刻感受到,“一個吉利”形成了“力出一孔、利出一孔”的新格局與新動能。
在汽車業倡導高質量發展與轉型的大環境之下,吉利又一次走在行業前列,通過技術協同與生態重構,在智能電動時代蓄力前行。
在功夫汽車看來,合并后,吉利能更好地將公司的資源凝結成一個拳頭,一個更具爆發力的吉利,將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 “聚焦突破”。
(1)半年增速行業第一,更快了
自5月7日吉利宣布私有化極氪以來,吉利(股代碼:0175.HK)的股從16.3元最高上漲到了20.9元,一度大漲28%。
而資本市場用真金白銀投票的信心,自然來自銷量。
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吉利控股集團總銷量1,931,698輛,同比增長30%。新能源銷量1,001,496輛,同比增長73%,新能源滲透率52%。其中,吉利汽車銷售141萬輛,同比增長47%。
尤為值得注意的是,吉利在智能化和電動化轉型已經初見成效,上半年吉利新能源車占比超過51%,累計銷量72.5萬輛,同比暴漲126%,銷量增速行業第一。
這之中,現象級小車星愿月銷突破4萬輛大關,半年賣了20多萬輛,所有在售車型中銷量最高;吉利銀河星耀8上市6天,大訂即突破1萬輛,成為細分市場冠軍;領克900更連續8周穩居大型SUV市場前三,6月超越理想L9,形成車型爆款矩陣,讓戰略縱深價值大幅提升。
而作為吉利新能源重要支點的銀河品牌,半年賣了近55萬輛,這讓“百萬銀河”目標非常有希望實現。
從爆款迭出到銷量增速一騎絕塵的爆發式增長,“一個吉利”的勢能所帶來的規模效應已經顯現,為下半年夯實了基礎。
(2)300萬輛新目標,更穩了
鑒于上半年銷量的高速增長,吉利迅速將年度銷量目標從271萬輛提高到300萬輛。
如果僅從自身增長的角度來看,吉利調整后300萬輛的年度目標說不上高,但如果結合外部環境來看,吉利所面臨的挑戰卻不小。前有年銷400多萬輛的比亞迪,后有奇瑞年海外銷售100多萬輛的奇瑞,同時合資品牌也在快速覺醒并擁抱眾多科技巨頭,實力快速提升。
這個時候,合并后“一個吉利”就更具有優勢。
舉個例子,合并后極氪在超快充、SEA浩瀚架構上的技術優勢,將與吉利雷神AI電混2.0、千里浩瀚系統等核心技術技術資源雙向賦能,形成的"技術共享+多品牌協同"生態,使得吉利在插混與純電兩條賽道的技術落地速度均快于行業。
隨著多種技術賦能,以及銀河A7、銀河M9和極氪9X這些新車的密集投放,吉利進一步強化了對主流至豪華市場的全覆蓋。
這種全技術、全動力、全價格帶的協同能力,正是吉利應對行業內卷的核心壁壘——既能通過規模化分攤成本,又能以差異化產品精準觸達多元用戶需求。
在多技術、多產品、多體系的帶動下,雖然吉利依然要面臨市場的激烈競爭,但300萬輛這個目標在“一個吉利”賦能下,更穩了。
(3)長期主義的底層邏輯,更強了
吉利與極氪的合并,折射出汽車行業競爭邏輯的轉變——單一品牌或技術路線難以通吃市場。
此番合并后,吉利,領克,極氪三大品牌徹底在一個管理體系、一個股東架構之下,利益一致決策思路就更容易一致,通過整合研發資源、共享供應鏈,更容易實現了"1+1>2"的規模效益。
這點從其上半年研發費用率同比下降1.2個百分點就可見一斑,但技術產出反而加速,所以這種模式也將成為車企應對電動化高成本壓力的范本。
而在未來非常重要的出海的戰略選擇上,在擁有吉利、領克、極氪這三個品牌的情況下,吉利完全可以根據不同的市場情況,決定讓三個品牌分別出擊,還是讓大家聯合出擊,可聚可散。這就是合并后,統籌規劃在應對出海環境的獨特優勢。
未來車企的競爭核心在于能否在“規模效應”與“創新活力”、“集團協同”與“品牌獨立”之間找到精妙的平衡點。
從底層邏輯來看,吉利這次超越資本層面的深度戰略重構,既是吉利集團應對新能源競爭、最大化資源效能的必然選擇,也折射出行業從“百花齊放”走向“巨頭整合”的時代發展趨勢。
無疑,“一個吉利”對于秉承“長期主義”的吉利而言,未來行穩致遠的底層邏輯就更強大了。
(4)功夫拍案
吉利和極氪合并協議的簽署,不僅是對資本層面的整合,更是吉利向"全球科技集團"轉型的關鍵落子。
短期看,"技術+銷量"雙輪驅動成效顯著,熱銷車型矩陣與新能源百萬銷量驗證戰略可行性;長期看,智能電動技術積累與資源整合能力將構筑核心護城河。
功夫汽車認為,合并不是終點,而是“一個吉利”向全球科技集團躍遷的起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