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還記得,當時我第一次開奧迪的一些情形。我最初開的一臺奧迪是奧迪的混動車型A3 e-tron,也是奧迪品牌第一款正式量產的插電式混合動力車型,當時國內都沒得賣,是公司從國外花大價錢弄回國內的對標車。
A3 e-tron那么小的車當時價格在50萬人民幣左右,可是真貴,再加上A3的小個頭就更顯得昂貴。不過除去價格、空間等我對當時這臺混動車型的印象挺好,當時國內的混動車型一般給用戶幾個選擇模式,雖然A3 e-tron也可以在儀表選擇純電優先等模式,但是實際上它什么時候起發動機壓根就不讓你知道,而且這車發動機介入的時候真的算無感。我覺得那樣挺好,確實也沒必要讓用戶知道,只需要滿足功率需求以及真正節能就好。
后來再次開奧迪就是奧迪當時剛剛改款的國產奧迪Q7 ,印象最深的是隔音很好,內飾給人的感覺也比較舒服,并且在試驗場壞路上的行駛質感很不錯。所以這次開Q6是帶著些期望的。
剛看到Q6的車時,就覺得車子的體量不小,比奧迪自家Q7尺寸更大。Q6是6/7座布局,我進到車內時第一印象是真不小,感覺離尾門很“遙遠”。
我試駕的這臺車是6座,中排座椅規格算是全車最高的,配了“老板鍵”,可以控制前排座椅和遮陽簾,并且帶通風、加熱和按摩,舒適性配置到位。
我還專門坐進第三排體驗了三排座椅,同時我沒有刻意調整前兩排座椅位置,我只能說對于我這小個頭完全能用,沒有顯得特別局促,而且它第三排靠背還有一點可調節的范圍,這就是空間大的好處。只是坐墊偏矮,腿部沒法完全支撐(比我體驗過的好多6/7座車好)。
智能化方面,L2級的駕駛輔助功能倒是有,用起來也足夠順手。現在流行的HUD和國產比起來功能也更簡單,顯示的信息主要就是車速、交通限速信息以及車輛碰撞預警。
大屏是沒有了,四塊屏幕(包括后排控制小屏)只能算夠用,基礎功能都具備。中央扶手的小屏幕雖然簡單,但是我覺得習慣了還挺好用,因為大多數駕駛相關以及空調的控制都在這里,全部放在最外層界面,觸控會有反饋,有點以前實體按鍵的節奏,我不喜歡在大屏里到處找。
另外有一個小細節,奧迪不愧是“燈廠”,自動大燈在夜晚開啟遠光時,還有個動態效果,從中間慢慢向外擴散。而且這塊大燈的鋪路效果我覺得很不錯,主要是橫向鋪路效果較好,幾乎視線內的橫向位置都能被照亮。自動遠近光這些功能都不用說,使用挺方便,切換比較及時,不像之前用過的有些車該關的時候不關,該開又不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