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美也怕了,比亞迪瘋狂降價,背后真相竟是中國技術的集體突破
2024年初,一則影響深遠的消息在全球汽車界引起強烈震波——中國新能源車龍頭企業比亞迪宣布,在多個海外市場大幅調低旗下主力純電動車型的售價,最高降幅超過20%。這場"瘋狂降價"引發了歐美主流車企的劇烈不安,他們終于意識到,來自中國的競爭對手正在憑借成本上的巨大優勢,撼動全球車企格局。
事實上,這一切的根源都可以追溯到近年來中國在新能源汽車核心技術領域取得的集體突破。電池作為電動車的"心臟",一直被視為制約中國車企的關鍵短板。然而,經過不懈努力,中國在電池系統、電池管理系統、冷卻系統等領域均實現了重大創新,不仿而革促成了電池技術從跟隨到引領的歷史性轉變。

中科院電池所陳老所長回憶說"以前,電池企業只能被動地按照外國專利授權生產。通過自主創新,我們逐步掌握了電池系統解耦技術、高集成電池管理系統等核心技術,使電池組安全性和能量密度都有了大幅提升。"
據了解,比亞迪率先將國產電池系統應用于海外熱銷車型,使整車能耗降低15%以上,續航里程提升超過20%,為大規模降價奠定了基礎。
除了電池,中國企業在電機和電控領域也取得了突破性進展。中車時代電驅動首席科學家表示"我們通過提高電機轉矩密度、優化稀土永磁體利用率等技術路線,將核心部件的功率密度和效率顯著提高,并使電驅動系統集成度和可靠性大幅提升。"
恩電追根溯源的電控操作系統,同樣贏得了海內外用戶的廣泛贊譽。該系統不僅具備極高的安全性和實時響應能力,而且能實現電池、電機、底盤的有機融合,大幅提高整車系統的協同效率,被視為"汽車大腦"的顛覆性創新。

憑借核心技術創新,加之規模化生產帶來的成本優勢,中國品牌在新能源車核心部件生產成本上已經大幅領先于歐美同行。據測算,目前中國車企在電池系統、驅動電機和操作系統三大核心部件的生產成本,比歐美品牌平均低30%以上。
這就是比亞迪能夠"瘋狂降價"的根本原因。作為國內最大的新能源車制造商,比亞迪已經完全掌握了電池、電機、電控等核心技術,并依托其規模優勢,形成了有力的成本競爭力。降價后,比亞迪的熱門車型在多個海外市場的價格,比豐田、大眾等主流品牌的同級車型低30%以上。
面對比亞迪的低價沖擊,歐美車企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威脅。豐田汽車公司一位內部人士透露"我們一直認為,憑借先進的技術優勢,歐美車企在新能源車領域是'站在巨人肩膀上'。但現在看來,我們正處于被中國企業趕超和反超的風險之中。"

分析認為,歐美車企感到巨大壓力的根源,在于技術創新嚴重滯后所導致的成本居高不下。過去10年,雖然歐美主流車企在新能源領域的研發投入巨大,但總體上仍然停留在模仿和改進的層面,很難實現真正的"顛覆式"創新。
與此同時,日益嚴峻的資源和環境約束,也讓歐美車企難以在傳統領域持續獲利,支撐其在新領域的持續投入。相比之下,中國企業依托國內龐大的市場規模,既可以獲得資金保障支持研發,又可以很快實現規模化生產降低成本。
歐美車企面臨的最大風險,就是未來在暫時仍保有一定優勢的高端細分市場也將被中國品牌蠶食。豪車品牌奔馳內部流傳的一項分析報告就指出,中國品牌有望在5年內,在中高端純電動車市場上分食30%以上的市場份額。

而這一切,都要從突破核心技術、持續創新切入。德國權威汽車評論家彼得·施韋茨在接受采訪時說"歐美車企必須Ι激發創新活力,重視基礎研究,特別是在固態電池、無刷電機和智能網聯系統等領域,否則終將被取而代之。"
不過,消息人士透露,隨著歐美車企意識到中國技術實力崛起給自身帶來的嚴峻挑戰,他們正在加緊布局應對。大眾汽車已經引入了中國知名科學家團隊,加速推進固態電池和無刷電機的開發;通用汽車則在芝加哥設立了人工智能實驗室,謀求電控軟件技術的重大突破。
業內普遍預計,未來10年全球車企在新能源核心技術領域的競爭將更加激烈。雖然現有的技術積淀和資金實力依然為歐美車企提供了一些優勢,但如果不能及時實現根本性突破,依舊將面臨被中國品牌趕超和反超的風險。

綜上所述,比亞迪的"瘋狂降價"并非簡單的商業行為,而是源自中國在新能源車核心技術領域取得的集體突破,從而搶占了全球競爭的先機。這預示著中國新能源汽車產業正在全面崛起,給歐美車企帶來了巨大沖擊,迫使后者加快技術創新和成本控制的步伐,否則在未來競爭中將失去先機。這將助推新能源車行業加速向中國轉移,推動全球產業版圖重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