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浙江象山半島石浦漁港的東門島尋珠,不是尋寶傳說中的東海明珠,而是尋訪島上尚在祭拜的寇珠娘娘,當地非常奇特的一種海島民間習俗。
寇珠是越劇《貍貓換太子》戲中宋真宗的宮女。這出戲文唱的是,寇珠同情李后的悲慘處境,與太監合謀,密送太子出宮,在嚴刑拷問時觸柱而亡。太子得救即位,便是北宋一代明君仁宗皇帝。
有位熟知當地典故的長者告知:老時節島民敬寇珠忠義,在一座小廟立像,與媽祖娘娘合祭奉祀。奇中之奇的是,寇珠娘娘像立于媽祖娘娘像后,只有本土本鄉的老輩人才知道。
東門島古稱天門山,扼象山港、三門灣航路要津。當地方志記載,明太祖皇帝朱元璋“置衛控海”,曾在此筑“昌國衛”,一時成為帝國邊陲的海防重鎮。島外的大目洋、貓頭洋和漁山漁場,是浙東大洋著名的東海魚倉。
得山海之便,東門島的漁業聞名遐邇。早在清乾隆年間,以東門島漁幫為代表的浙東漁幫崛起,與閩漳漁幫各領風騷。村委會前高高的門樓上,鐫刻“浙江漁業第一村”七個金色大字,兩邊對聯豪邁粗獷:“海海海海浪海風鑄漁民海洋性格,漁漁漁漁船漁譜海島漁業史詩”。
東門島落日余暉,攝影:翁華清
島不一般,海神自然與眾不同。浙東海島邊地,山海相隔的地理環境,自古生成了豐富獨特的海神崇拜風俗。有民俗學學者,把這個面積只有2.8平方公里的彈丸之地,稱為“眾神之島”。
據說這個小島歷史上最多時曾密布二十多個廟宇,不僅供奉觀音菩薩、海神媽祖,治水的大禹,源自歷史人物的王將軍廟,還有能聽辨海水深處不同魚群聲音的魚師等一眾神仙菩薩。
寇珠廟的故事撲朔迷離,探尋也頗曲折。《貍貓換太子》故事發生的北宋真、仁二宗時代,有范仲淹、歐陽修、司馬光、晏殊、蘇洵、蘇軾、蘇轍、曾鞏、王安石等一大批輝耀千古的文壇巨星。寇珠,這一戲文里的小人物,怎么會穿越歷史,融入到了海島的百姓生活,成為守護一方的海神?
上島前,特地問起幾位家在東門島的朋友,都說不知道何處還在供奉寇珠娘娘。倒是石浦鄉賢竺桂良先生的《石浦鎮志稿選編》,為尋找寇珠廟提供了諸多線索。書中言之鑿鑿:“傳說寇珠誕期為農歷三月廿三。每逢其誕期或節慶演戲敬神,寇珠廟從不演《貍貓換太子》。”
五月初夏的海島,潮濕的海風里隱隱有親切的海腥味,常年在外時常有點鼻塞的呼吸,一下子變得通暢起來。三三兩兩尚未出海的漁船,停泊在碼頭,桅桿上定風旗獵獵。街邊漁嫂坐在小凳上,一邊聊著家常,一邊織補著漁網。一路尋問,漁嫂們笑臉相答,卻無人知道寇珠廟。
就在懷疑島上是否還保存寇珠娘娘時,突然想到,或許自己問錯了對象。因為這些漁嫂說的是普通話,不像是東門島原住民。近年來,浙江東海漁區包括東門島,本地漁民的年輕一代,很少有人上船捕魚了。來自江西、安徽等地的外來人員,慢慢成為了出海捕魚的主要勞力。這些新一代漁嫂,和島上老一輩漁嫂一樣,臉龐被太陽曬得黑中透紅,穿針引線補網的手法還是那么純熟,但已是跟隨家人來海島謀生的外鄉人了。
在一戶漁家門口,有位須發已白的老伯坐在竹椅上,吹著海風。我想,這才是我要問路的對象。用當地方言一番交談,終于問到,寇珠廟就在村東頭露天足球場拐進的山腳下。
曬著漁網的島上足球場,攝影:高子華
這是一座單進小廟,主殿邊方桌旁,有三四位大媽正在閑聊。這是海島寺廟里常見的場景。年年月月,海邊的男人出海捕魚經商,大大小小的廟宇,便成了留守女人的精神家園。她們在這里祈禱,祈求神靈保佑家人滿載而歸、平安返航,在這里嘮叨,傾訴沒完沒了的柴米油鹽、人情世故,打發消磨著日復一日的平常生活。
當我問到寇珠娘娘,老人家停下交談,露出詫異的神情。有人好奇地問我:“你怎么知道這里拜寇珠娘娘?”聽我講述來由,一位大媽笑著起身,連說“難得難得”,引我走向神位。拉開媽祖娘娘像側的垂簾,簾后果真立著寇珠娘娘像。
一切正如《石浦鎮志稿選編》所記:“一般廟宇菩薩神靈多呈坐姿,唯天后寇珠立像,左祀土地,右奉財神。”問起當地寇珠祭祀的緣由,老人們笑著說自己也不清楚,是老輩人傳下來的。一位大媽虔誠地遞香給我,告訴我:“靈的!拜拜!”
如今,在遍布東南沿海的媽祖崇拜中,原來偏居一隅的本土海神,往往作為媽祖娘娘的陪祀神,共同護佑著一方海域。行走在海島,不經意間邂逅的一座小廟,便可能連接一段歷史和傳說。
對抲魚人來說,戲文就是大千世界,抒發著喜怒哀樂,承載著大是大非,唱出了自己對于這個世界的生活態度。曾經的古老風俗,與當下奔涌向前的沸騰生活,相互沖撞、擠壓、交融,就像潮漲潮落,生生不息,涌動著屬于海洋的傳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