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純電新車獵光的新聞發布會上,東風本田某領導現場發飆,怒噴國產新能源急于將拼裝車推出市場,將隱患轉嫁給用戶收割韭菜。此語迅速引起發酵,有認同的,也有起跳說東本不講規矩的,那么東本為什么在這個時候輸出暴論,背后原因是什么呢?
東本財務狀況:利潤大跌、轉型焦慮
據東風集團股份公布的數據,2024年一季度,東風本田的銷售收入約為18163.9億日元,同比增長2.17%。不過奇怪的是,在銷量增長的前提下,卻是利潤的大幅下滑。同期,東風本田的利潤僅為279.85億日元,與2023年一季度的1579.14億日元相比,減少了82.28%。這一數據對比讓人摸不著頭腦,尤其是在銷量同比增長25.6%至13.6萬輛的背景下,利潤卻大幅下滑,更顯得不合邏輯。
對于這一現象,東風本田執行副總經理潘建新曾表示,燃油車向新能源轉型的過渡期,利潤損失是必然的。然而,電動化轉型真的需要負全部責任嗎?雖然轉型中的陣痛與利潤損失可以理解,但幅度超過80%確實令人難以置信。這背后,更多反映的是東風本田經營層面存在的問題。
賺不到錢了,管理層心中難免有怨氣,可能這才是東本領導現場發飆的主要原因。
東本最新布局,插混挑大梁
盡管面臨利潤大幅下滑的困境,東風本田在電動化轉型方面仍然表現出了積極的態度。2023年7月,東風本田在其二十歲“生日宴”上宣布了一系列激進的電動化目標:2025年前電動化比例要達到50%以上,2027年后不再投放燃油新車,2030年前累計推出10款以上的純電車型。
然而,這些目標的實際執行情況如何呢?從目前的銷量現狀來看,東風本田的電動化進程并不順利。2023年,東風本田的e:HEV和e:PHEV銷量總和僅為96453輛,占總體銷量的15.7%。而這三款新能源車型的累計銷量更是只有17648輛。這樣的銷量表現無疑讓東風本田的電動化目標顯得更加遙遠。
在競爭態勢方面,東風本田也面臨著嚴峻的挑戰。隨著新能源市場的快速發展,競爭日益激烈。本土新能源品牌如比亞迪、蔚來、小鵬等憑借技術創新、高性價比和完善的售后服務體系贏得了大量市場份額。而特斯拉作為全球新能源汽車的領頭羊,其品牌影響力和技術實力也對國內市場產生了深遠影響。相比之下,東風本田在電動化轉型方面的步伐顯得過于緩慢和保守。
東本的純電車型表現怎么樣
在推進純電車型方面,東風本田雖然提出了一系列激進的目標,但在實際執行過程中卻步伐緩慢。以獵光e:NS2為例,這款新車共推出了4款車型,官方指導價為18.98-20.98萬元。然而,在優惠后售價降至15.98-17.98萬元的情況下,其產品力仍然平平無奇。奇怪的造型、后懸掛采用扭力梁等設計都讓人難以將其與一款高品質的電動車聯系在一起。更重要的是,它仍然沒能讓人脫離“油改電”的印象。
從價格方面來看,獵光e:NS2的定價策略顯然不夠明智。在新能源市場競爭如此激烈的情況下,沒有足夠的產品力支撐的高價策略很難吸引消費者的注意。相比之下,一些本土新能源品牌憑借更高的性價比和更先進的技術實力贏得了市場的青睞。
在競爭力方面,東風本田的電動化車型顯然還有很長的路要走。無論是從品牌影響力、產品技術實力還是售后服務體系方面來看,東風本田都需要進行全面的提升。尤其是在產品技術方面,東風本田需要加大在新能源領域的技術研發投入,提升產品的技術含量和競爭力。
對于未來銷量會如何,東風本田顯然面臨著巨大的挑戰。按照其經營目標,2024年要在保持企業整體市占率3.0%的基礎上,實現新能源車銷量占比超20%。然而回顧2023年,東風本田三款新能源車型銷量僅是1.7萬輛出頭。在這樣的基礎上,要實現新能源車銷量占比超20%的目標無疑是一項艱巨的任務。
結語
綜上所述,東風本田在電動化轉型過程中面臨很多挑戰,從財務狀況的利潤大跌到銷量現狀的不盡如人意,再到電動化戰略的執行不力,都反映了其在轉型過程中的焦慮,也難怪會輸出暴論,未來,東風本田需要采取更加積極有效的措施來應對這些挑戰,提升品牌影響力、優化產品布局、強化技術研發和完善售后服務體系,以期在電動化道路上走得更遠更穩。最終,這一切都需要時間和市場的檢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