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博物院到美術館,在虎丘路上,有一幢充滿“文藝范”的老樓——亞洲文會大樓,一直被人津津樂道。近些年,經過一系列的保護修繕后,這幢矗立于洛克·外灘源片區、進駐了上海外灘美術館的百年歷史大樓,如今熠熠生輝,成為外灘一個閃耀的歷史名片,延續著傳統與現代、東西方文明、藝術裝飾風格與博物傳統,也在“新”“舊”交替和平衡中,實現古建筑歷史底蘊與多元文化的融合共生。
亞洲文會大樓為6層鋼筋混凝土結構、立面以豎向構圖為主。自1930年代建成后,歷經自然風化侵蝕,2021年,上海房屋質量檢測局對大樓外立面進行了專項檢測,發現南、西外立面以及窗邊存在多處受損與安全隱患。為保護古建筑的歷史文化遺產、留住城市記憶,遵循“修舊如舊”的原則,在原有基礎上啟動了修繕工程,在專家細致評審、工匠認真修復后,大樓得以“新生”,煥發光彩。
大樓本身有著非凡的歷史意義和濃郁的“Art Deco”藝術特色。大樓建成之初,正是英法美僑民在上海開拓工商的活躍時期,為了讓更多人了解中國自然和社會文化的緣故,英資公和洋行設計修建此樓,用于陳列豐富的動植物標本和歷史文物,館內多年積累了20328件自然標本、6663件歷史文物和藝術藏品、14000余冊中西文圖書,是近代中國最早向社會開放的一座博物館。同時,設計采用了歐洲建筑形式與上海“異國”協調,融入中國傳統裝飾風格,賦予了這幢建筑重要的價值。
由于大樓獨特的藝術風格和歷史沿革,房屋主立面(西立面)的裝飾構件、次立面(南立面)的墻面、外窗成為修繕的重點保護對象。上海房屋質量檢測局的專項檢測結果顯示,外立面面磚及粉刷飾面開裂、破損、脫落;窗臺、護欄和板底粉刷開裂脫落及屋面防水受損。
為修復房屋安全隱患、盡全力恢復大樓往昔風采,此次修繕工程從多處考察,審慎實施方案,在外立面搭建了一般部位高為28米、局部部位高為32米的腳手架。由于建筑外立面涉及工藝種類較多,在施工過程中分門別類制作小樣,并進行了多次嘗試和專家評審。針對泰山磚、外墻面粉刷層的空鼓部位,分別采取了加固螺栓后注漿加固、基底鑿毛后多層次抹刷水泥砂漿、石渣漿的方法,對房屋鋼窗進行鋼窗除銹、原料涂抹和原材料配齊,對滲水處進行勘測后鋪設防水卷材、涂刷保護層。
整個修復過程尤其是墻面技藝,極其考驗工匠的水平和深厚功底。僅斬假石面層的正式剁琢,就要遵循“先上后下,先左后右,先剁轉角和四周邊緣,后剁中間大面”的順序,“凡轉角和四周邊緣剁水平紋,中間剁垂直紋;剁法是先輕剁一遍,再按原剁紋剁深。剁紋要深淺一致,深度控制在不超過石渣粒徑的1/3為度,所有邊框的斧紋應垂直;剁琢完畢,用刷子沿剁紋方向清除浮塵,最后起出分格條,這樣工序才算真正完成。”相關負責人表示。
據了解,戴衛·奇普菲爾德建筑事務所在2007年對亞洲文會大樓進行了修繕設計,戴衛·奇普菲爾德以1932年原貌為依據,主要在外立面、擴建部分、室內三方面進行,對外立面的泰山磚進行專業清洗,使其恢復青灰色原貌,擴建部分遵循21世紀當代美術館的設備要求,外立面采用新建水刷石,體現“新”“舊”的可識別性與進步性,室內在主樓梯保留藝術裝飾風格,展廳采用現代設計,保留建筑精華與實用性并舉,賦予了建筑新的活力。
作為“洛克·外灘源”中第一個修繕完成的歷史建筑,亞洲文會大樓如今在區房管部門的指導下,已重獲“新生”。不僅保留了建筑不可替代的歲月美,上海外灘美術館的入駐更是讓這幢充滿故事的老建筑成為外灘街區的地標。